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事迹
村支书乔尚升的为民情怀
时间:2009-10-29 13:49:2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走进今日的白岔峁村,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一条笔直宽敞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两侧整齐地坐落着85套白瓷砖贴面、红大门耀眼的新居,文化广场、花园、绿地、路灯一应俱全,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环保的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做饭、洗澡方便极了,让人感觉仿佛是置身于都市中的高档小区。很难想象,这是位于榆林市横山县响水镇偏僻山区的一个村庄。
响水镇的人都知道,8年前的白岔峁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烂杆村”。嵌在无定河支流的白岔峁村有176户729人。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加之宗族矛盾严重,村“两委”班子常年瘫痪,村官没人当,村务无人管,整个村子人心涣散。斗转星移八年间,白岔峁村换了新颜,成了全县知名的富裕村。说起这些变化,村民们最感谢的,就是他们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乔尚升。
“别的不说,就为了乡亲们,我干了!”——白岔峁村选出了村主任
1999年冬天,年仅37岁的乔尚升个人积攒的资金已超过100万元,是横山为数不多的“百万富翁”之一。这位当过兵、摆过摊、跑过运输的陕北汉子,靠着党的富民政策,办起了自己的石料厂、面粉加工坊,还养着推土机,买了小轿车,全家人在榆林城里过着滋滋润润的日子。
1999年12月23日,是乔尚升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白岔峁村发展史上值得记忆的一天。这一天,乔尚升被白岔峁村民选举为村委会主任。
“这么个烂摊子,派性又严重,就是神仙来了也治不好。”妻子和大哥极力反对。
两个月以后,他给乡上领导和村民撂下一句话:“别的不说,就为了乡亲们,我干了!”
就是这一句话,他停办了苦心经营十多年、生意红火的石料厂,将面粉加工坊转给了亲戚;就是这一句话,他把自己的人生坐标定在让白岔峁村改变面貌上;就是这一句话,白岔峁村开始了脱贫致富新的实践。
2000年正月,白岔峁村的人过年的喜气劲还没淡去,新上任的村委会主任就在全体村民大会上承诺:“两年内盖好学校,修通公路,家家户户接上自来水!”
乔尚升胸有成竹,只做不说,立马启动第一项工程——新修学校。
学校落成了,白岔峁小学在全县首批实现了“普九”达标。2000年秋,乔尚升开始实施他对村民的第二个承诺——修通全村生产道路。
他调回了自己正在外地做工赚钱的推土机,把准备投资煤矿的20多万元钱抽回来支垫驾驶人员工资和燃油款,开始修建全村的生产道路。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乔沟到白岔峁村原来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大小车辆顺利通行的大道。
2003年,乔尚升又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他要修通从马坊至白岔的通村公路。
就在生产道路紧张施工的同时,乔尚升又铺开了第三大工程——家家户户引自来水。到2002年底,白岔峁人也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全村饮用水人挑驴驮的历史。
2003年9月,就在马坊至乔沟公路竣工的前10天,刚刚转为正式党员的乔尚升,在村全体党员大会上,被选举为党支部书记。从那时开始,他把书记和主任两副重担压在自己一个人的肩上。
“要让村民有钱花,要靠主导产业来支撑”——劈山填沟开通致富源
白岔峁自然村的土地集中在山上,而农户却居住在窄窄的山沟里,种地极不方便,改善居住条件也很困难,乔尚升提出他要把沟里的农户集中到山上,建移民新村。
工程总投资550万元。7月份开始建房,到了11月,228间别墅式房屋主体就全部完工。2006年,又用水泥硬化了街道,修建了文化广场,村民陆续开始装修房子,并修建了沼气池。2007年完善了排水设施,修建了集水场和水窖。白岔峁自然村86户、440人全部搬进了新居。在实施移民新村工程中,村民以劳务投资为主,共集资260万元,余下90万元,由乔尚升担保借贷。
村容村貌变了,不等于白岔峁村脱贫致富了。乔尚升认定要改变白岔峁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大规模改造土地,必须使农业主导产业大发展。这位坚强的陕北汉子开始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叫板”。从2004年开始,乔尚升又把他在外面施工的推土机调回村里,贴上燃油钱和人员工资,在村里的3座山、2道沟中实施了大规模的劈山填沟造地。有人说,在这穷山恶水的地方投入这么大修高标准农田,得不偿失。可乔尚升不这么认为,他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土地才能让农民富起来!”
2005年,乔尚升和村“两委”班子经过反复论证,在镇上和县农技特派员的帮助下,白岔峁村五年发展规划出台了,明确了“做强草产业、壮大羊产业、扶持豆产业、引导薯产业”的全村经济发展整体思路,并制定了具体时间表。乔尚升通过各方面了解到养羊很能赚钱,而且见效极快。他结合本村退耕还林还草的实际,2002年个人投资30多万元,在白岔峁村建成了当时榆林市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尚升舍饲养羊示范基地”,300多只优质白绒山羊成了他带领群众们发家致富的第一棵“摇钱树”。到了2004年,羊子发展到了600多只,同年8月,为了鼓励乡亲们养羊致富,乔尚升公开宣布:无偿为村里的养羊户提供种公羊配种;无偿为舍饲养羊户提供各种技术服务;以市场价格一半为群众提供种羊。先后为村上贫困户无偿赠送种羊20多只,价值1万多元。目前,全村建成规模化种羊场1个,60只以上白绒山羊养殖户达18户,年收入2.5万元以上的养羊户就有21户,全村光羊产业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500多元,成为全镇舍饲养羊的典型。到2007年,白岔峁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多元,比1999年增长了8倍还多。
按照乔尚升的想法,三年内,通过发展大棚蔬菜、经济林、养羊、养猪,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让全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成绩全靠村里的党员和大伙儿努力”—— 群羊出山还得看头羊
原任响水镇党委书记冯海瑞直言,白岔峁村要是没有乔尚升和他的垫资,绝不可能有现在的样子。
“他依靠党建团结了人心。”横山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白鸿元说。县、镇、村的干部群众众口夸赞乔尚升的同时,都认为,乔尚升最大的功劳在于凝聚了人心,把一个人心涣散的村硬是团结成了“一股绳”。
“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干不了这么多事情的,全靠村里的党员和大伙儿帮忙。”谈到这些年干的事,乔尚升如是说。从当选村主任的那一刻起,他就非常清楚,要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必须要把人心凝聚起来。人心散了,什么事也干不成。
村里要发展,必须先把党员发动起来。乔尚升当时还不是党员,党支部开会又召集不齐人,他就以村委会要向全体党员汇报工作为由,挨家挨户上门叫人,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谈想法,论规划。渐渐地,他的诚恳态度、实干精神、公平处事,赢得了党员和村干部们的信任。当了支书后,又筹资50多万元建立了村组织活动阵地。白岔峁村党支部在全县“保先”教育活动中第一批开展了党员承诺。党支部要定期检查,落实兑现,对完成承诺内容的党员,村上每年拿出一部分钱、物给予奖励。兑现率达84%以上,30多名党员干部个个成了致富的行家里手、模范带头兵。
在村“两委”会议室,贴满了村里几年来受到的省、市、县、镇的各种荣誉状:2005年3月,被榆林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2005年7月,被榆林市委授予“五个好”先进村党支部;2005年7月被省委命名为“省级综合示范先进村组织”……该村也被横山县委确定为全县唯一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乔尚升也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农民青年致富带头人。2007年,他光荣地被选举为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像白岔峁这样又穷又乱的村子要想发展,必须带头实干!”乔尚升正是凭着无私无畏、乐于吃苦的实干精神,凭着一心帮助群众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共产党员宗旨意识,凭着淡泊名利、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实践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诺言,赢得了民心。
白岔峁村变了,白岔峁村的人开始富了,但乔尚升却不再是当年那个资产上百万的“有钱人”了,他的生活甚至有些捉襟见肘。2004年7月20日,乔尚升去响水镇办事时突然晕倒,镇政府派车把他送到榆林去看病。这时的他,身上竟然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从2003年3月为村里修路,从响水信用社开始贷第一笔款起,5年多来,他总共向银行贷款24笔,连自己在榆林的房子也抵押出去,贷款买了装载机给村里推地修路。目前他仍贷款120多万元,每个季度光利息就4万多元。
“尚升的心里装进了全村人,却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的妻子刘子琴,是位本分的农村妇女,含着泪“数落”起了乔尚升的“不是”:“他在村里经常每天只吃一顿饭,有时只吃一包方便面,如果孩子不上学了,我想回去给他做饭。”乔尚升一个人在村里,没人做饭,经常靠方便面充饥,每年都要吃掉十几箱。长期没有规律的生活和饮食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他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和糜烂性胃炎,颈椎压迫导致脑供血不足,经常晕倒。原先体重150斤的瓷实汉子,现在只有不到120斤重。
2008年4月17日,榆林市委书记李金柱再次专程来白岔峁调研,看望乔尚升。李金柱书记充分肯定了乔尚升舍小家为大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事迹,充分肯定了乔尚升身上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李书记的鼓励给了乔尚升莫大的安慰和巨大的动力。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就是舍出身子,也要和大家一起,让白岔峁村的群众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我无怨无悔。” 苗 壮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