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事迹
记河北深泽县杜社村党支书李习科
时间:2009-10-29 13:49:53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记河北深泽县杜社村党支书李习科   在今年河北深泽县村级“两委”换届选举中出了一件稀罕事。铁杆镇有两个村的村民要选邻村一个村支书当本村领头人。
  他就是李习科,今年59岁,杜社村党支部书记。他为何让邻村百姓这么爱戴?要从4年前他从京城返乡说起。
  扔掉老板椅回乡当村官
  杜社村是位于石家庄与衡水两市交界处的一个小村庄,仅有200户人家800口人。村民以滹沱河古河道上的3000亩薄沙地为生。19岁时,李习科到乡建筑公司当了一名建筑工人。改革开放后,他领着一个建筑队到北京闯市场,经过多年打拼,他拥有了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建筑公司。然而,腰缠万贯难解他浓浓的家乡情结,高楼大厦没有隔断他对故土的依恋。
  由于地处偏僻,杜社村只有一条狭窄低洼的沙土路通往村外。这条路,“晴时风吹沙眯眼,阴天下雨泥灌鞋。”到收获季节,外边车辆进不来,村里产的水果出不去。那年,李习科回乡遇大雨,村外一片汪洋,他只好把自己的轿车停放在邻村,趟水摸进家。他对一位村干部说:“修修这条道吧,如果没钱,我先拿两万。”但是,他的一番热心却如石沉大海没回音。
  2002年,杜社村陷入了空前的困境,由于拖欠电费被断了电,村民只得到外村去拉水吃;村集体的二十间房屋塌了十八间,账上没有一分钱,还欠着十几万元的债。那一阵子,村里大事小事无人管,房前屋后堆的玉米秸三天两头被人点燃。
  一位老哥找到北京:“习科,你回来领着大伙干吧,要不然咱村可就完了。”李习科心里像落下个铁疙瘩:“虽然自己富了,但故乡面貌未改,乡亲们还不富裕。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为家乡做点事情。”经过反复思考,他作出了一个重大抉择:把建筑公司交给儿子和另外一个股东管理,自己回村改变家乡面貌。当年10月,李习科回到家乡,不久,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李习科家的5间北屋成了村“两委”临时办公室。还没收拾利落,村民就找上门,有告状的,有要账的。面对满屋子的乡亲,李习科说:“今儿,我先表个态,我当支书不挣村里工资,村财务由村民理财小组定期公开,谁想占集体的便宜,我决不答应。”
  第二天,他拿出5000多元钱,补交了电费,更换了水泵,村民饮上了自来水。
  田间路由于乱挖乱占,坑洼狭窄难进出。李习科找出耕地底账逐户丈量。他拿出1万元,雇来推土机使田间道平整畅通。
  县水务局有一个农田节水灌溉项目,习科千方百计争到手,他又垫付了1万元启动资金,将1万多米的管道像水网一样铺到田里。拧开阀门,水就会喷涌而出,节水、省时又省钱。
  春节快到了,李习科把几个村干部叫到自己家里,掏出一沓子钱:“你们为村里辛苦一年了,每人先发800元工资。”村主任刘红波说:“习科,你不挣村里钱,俺们怎么能挣你的钱哩?”拿着习科发的工资,几个人心里都热呼呼的。
  殚精竭虑为集体不求索取讲奉献
  6月11日,记者来到杜社村,只见村外金灿灿的麦海待收割,郁郁葱葱的果园里桃红杏黄压弯枝。村中路两旁栽种着香花槐、小叶碧桃,树间栽种的葡萄也伸出了蔓儿。村办幼儿园里,来自几个村的几十个孩子正在吃午饭。
  在村东头,正在盖新房的一位大嫂见到记者笑得合不拢嘴。她说:“俺村的好日子这算开了头啦,等俺把这房子盖好了,秋后就要把儿媳娶进门哩。”
  修好出村路,村内街道全部硬化,乡亲们盼了几十年。然而,修路的资金从何而来?李习科开上自己的轿车上县城、跑省城,争取支持。由于人际关系不熟,经常是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此时,一直在关注并支持他的铁杆镇主要领导坐不住了,书记、镇长陪着他找水务、民政、林业、交通等部门,多次向有关领导介绍李习科的情况,这些单位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修路是为了大伙,咱们也要尽份力。”刘书会拿着100元来了。李习科说:“你就算了吧,刚盖了新房,还欠着外债哩。”“这100块钱不算多,是我的一份心呐。”
  70岁高龄的李幸田也攥着100元钱来了。李习科说:“这是你养老的钱,不能收。”“谁不盼家乡富裕儿孙幸福,我不能出力了,但也要出点钱。”
  3天时间,杜社村村民集资10余万元,200户人家,一户不落。
  路终于开工了,然而,刚开始就碰到了难题。路需要从他儿女亲家房子的地基旁经过,亲家挡在大门外喊:“谁动我的房基,我就和谁拼命。”李习科说:“房子坏了我给你修,不能因为你一家误了全村。”最终做通了工作,使工程顺利进行。
  李习科学的建筑学知识全用在工地上,亲自测量绘图,指挥施工,常常是累得站一会儿就要蹲下,蹲下后站不起来。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李习科为村集体垫钱,她可以睁只眼闭只眼,自家30万元的轿车成了村里的公务车,她也认了。但是李习科几年前患过中风,如果累犯了病,那可怎么办?她只好一手拿着药,一手端着水杯,满街追着丈夫跑,直到亲眼看着他把药喝下去。
  2005年10月,李习科两腿麻木,连路都走不了了,到医院一检查,是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造成椎管狭窄,一段腰椎内壁仅剩下铅笔心般粗细,严重压迫腿神经,如不马上做手术,神经就会被切断,就要终身瘫痪。他在北京做了腰椎管扩张手术,顾不上休息就回了村。
  今年5月,杜社村的路终于全线通车了。这条1100米长的通村路和1800米长的村中路,总计花费38万元,吃喝款仅花了577元。
  因地制宜谋发展带领乡亲奔富路
  李习科认为:“真正的富是大家同富,真正的乐是大家同乐。做一个共产党员就要能带领大家致富。”   
  2004年,30多年没种过田的李习科竟包了20亩地干起了农活儿。他说,杜社村的地多,出路也在地里,只要品种选得准,地里也能“长”黄金。他听说县林业局新引进一种优种葡萄,市场前景广阔,就找到林业局要求在杜社村推广栽植。由于种植前期投入较大,村民对这种葡萄能否挣钱还有顾虑,他要自己做示范。
  他的实干精神感动了林业局的领导,决定无偿提供5万株优良品种的葡萄苗,帮杜社村建设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他的奉献精神带动了村里其他党员干部,有的主动卖掉了自己养的羊,有的辞掉了临时工,团结一心为集体干事。
  百姓心里有杆秤,他们从李习科身上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打心眼里佩服这位领头人。栽葡萄需要用水泥柱搭葡萄架,乡亲们知道后主动来帮忙,仅用两天,每根重50公斤的1000根水泥柱就整整齐齐地立在地里。李习科要给人们钱,没一个人要:“你为大伙做了那么多好事,一分钱的工资也不要,你要给俺们工钱,不是扇俺们嘴巴子吗?”大家连口水都不喝,各回各家吃饭。
  在李习科带动下,杜社村栽植优良葡萄500多亩,每户庭院中也种植了十几棵葡萄,建成200多座葡萄庭院和两条葡萄街。李习科介绍,这种葡萄每公斤能卖5元,一亩地可收入5000元。两年后,进村是“葡萄街”,进户是“葡萄院”,葡萄一年产值可达250万元。下一步,还要为葡萄注册商标,发展农家游,举办采摘节;还要尽快把村文体广场和村委会建起来。这几天,他正筹备投资建一家赖氨酸厂。企业建成后,可增加上百个就业岗位。李习科信心十足地说:“3年后,俺村村民的收入还要再翻番。”
  路通了,村变了,人心齐了。如今,杜社村村民学科技、讲文明已经蔚然成风,村中垃圾定点堆放,定时清理,农家小院也变得干净整洁。
  今年3月,中共深泽县委命名李习科为“实干兴村带头人”,一个向李习科学习的活动正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展开。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