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事迹
大学生新农村里好“发光”
时间:2009-10-29 13:50:1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4月初,昆明市官渡区召开的动员培训会上,区委书记海文达宣布李治国等93名从区级国家机关、各部门精挑细选的大学生干部即日起下到区属93个村委会工作一年。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村容村貌,是国家给新农村建设的定义,那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传统意义上的给钱、给物的支援显然已经不能解决当前农村的发展需要。当今制约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不是资金而是人才,而在人才问题上,改变观念是关键。农村需要大学生,大学生是否需要到农村去?
官渡区对下乡大学生寄予厚望。海文达在动员培训会上说: 93位到乡下任村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既大有可学也大有可为。在山区,可采取新观念务农、新技术种田、新产业致富的思路,带领群众搞畜牧养殖、种反季蔬菜、做订单农业等;在集体经济发达的“城中村”,可以根据专业所长,联系开展剩余劳动力培训,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参与集体经济的决策管理,以新视角审视村情民意,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发展经济上,发挥知识性人才的作用,推进基层制度建设……相信大学生“村官”能以人为本,为民谋利。在政府的厚望与民众的质疑中,大学生到任10天之后,我们选择了三个地域、经济不同的村子,与这些大学生“村官”做了一次亲密接触,请他们对自己10天来的“村官”生活作了简单解读。 李治国 在农村“换脑” 李治国:官渡区交通局干部,毕业于云南省委党校。4月10日到官渡区小板桥镇云溪村委会任书记助理。
记者印象:尽管已经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李治国的外表还是没有脱离书卷气。但在他的言语中,大学时代义气飞扬的文史哲已经远去了,取代的是对交通现状的见解、对大政方针的认识,以及对农村工作“发展很快”的印象。
或许由于生长在农村的原因,在他的言语里不难发现他对支持农村建设的热情:年轻干部长期在机关工作,难免犯接触单一、认识单一的毛病,到基层可以真正了解民俗村貌,了解老百姓真正需缺什么,既加强了对农村的理解,也提高了个人素质,对以后提高工作效率很有帮助。
直观感受:不管在哪个环境,如果连小事都不会做,大事也就不用谈了。大学生很有必要到基层锻炼,通过融入环境,可以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现在的村干部意识很强,素质也很高。像我们云溪村,上周已经开始做雨季到来时的防洪调查了;而在建设规划上,村委也提出了组建“土地开发共同体”的新概念,准备将几个村小组的连片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的商贸住宅区。这些观念都是很超前的,也是我们在机关工作的干部难以置信的。虽然才来10天,我已经很震撼了,有被“洗脑”的感觉。
任期愿望:老百姓缺的是致富的路子,特别是被征土地的百姓,短期内他们靠征地补偿费富起来了,盖起了华丽的大房子。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他们的资金毕竟很有限,以后维持生计的费用将从何而来?村里组织规划的商贸区是不能保证致富增收的,百姓们需要更加合理的规划发展路子;此外,老百姓对环境、文化的认识有待提高,总体素质需要强化,我希望可以实实在在提供见解、帮助,并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改善他们的文化生活。
从个人的专业来说,我们云溪8个村小组都还没有通油路,我准备在任期内提倡积极修路,并提供技术参数和指导规划。交通是每个村子都需要的,我希望能提出更具体、可行的方法,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交通问题。我也希望此次下来的93名大学生能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加强了解,在相互学习的同时,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交流后,共同上报解决;也可以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先进经验交流,甚至帮助引进资金等等。
杜若珊 在“交集”中成长 杜若珊:官渡区区委办公室干事,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4月12日到官渡区关上街道社区委员会任书记助理。
从官渡区区委到杜若珊的新工作地点只需15分钟,我们在关上街道关上社区办公室见到她时,她正在处理社区的党务工作。“关上森林公园的建设,使关上中心区,特别是我们社区面临大规模的拆迁。我们社区有5个村,其中有3个村涉及到拆迁,在这个特殊时期,许多村民来咨询问题,每天要向他们解析文件,办理各种手续。”下乡一个星期,作为社区书记助理的杜若珊在繁忙中,很详细地为我们介绍所在社区的情况。
大学毕业后,在区委办公室工作了3年的杜若珊,很少有机会直接面对村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队伍中,杜若珊想把自己的思想方式都带到工作岗位,这也是她下乡时肩负的职责。通过几天的“实战”,在与社区领导和村民们的交流中,她碰到机关工作中没碰到过的问题,也学到许多基层工作的方法。“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我会边看边学,也将把自己所学运用到工作之中,在工作学习的‘交集’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繁杂的基层工作,杜若珊用了相当理性的数学概念——交集,精辟地概括了今后一年的工作。“其实每个青年人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的‘交集’。这次下乡的经历对我来说就是在‘交集’中成长,让自己获取信息,那么你会获得成长,等待你的世界会更广阔。”
一年任期结束时,杜若珊所在的办公楼和楼下的房屋将拆迁完毕。“拆迁改变了我们社区一部分村民的生活,我们的工作能否转变村民老旧的观念,让他们尝试掌握一技之长,积极面对今后的生活。社区能否组织村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特长人才培养及输出,这是我最近想得最多的问题。”同样是在办公室,却在与村民的交流和思考中,她走上了没有阡陌的乡间。
杜若珊下乡前,与同学和朋友们的电话中,她总是大声地告诉别人“我要下乡去啦。”
“下乡去干什么?”
“建设新农村去。”在建设新农村的路上,杜若珊寻找着青年人的又一个“交集”,它将引领着杜若珊走得更远。 想做村官的黄昌顺 黄昌顺:官渡区人事局干部 云南大学法学硕士 现任六甲乡新二村书记助理
走进六甲乡新二村办公室,村支书与几位村干部模样的人正在商量工作,见到我们,支书安排一位很干练的小伙子接待我们。“我们村有9个村民小组,900户人家,2990人,主要经济收入靠第三产业。村民种植韭黄、莲藕和花卉出售,有16家乡镇企业。我们村种植的韭黄质量好、产量多,你们新闻单位要帮助多宣传宣传。”小伙子张口就给我们来了个带有“广告”性质的村情介绍。支书告诉我们,他就是我们要找的硕士村官黄昌顺。看来才做了一星期书记助理的黄昌顺已经进入状态了,那一口一个我们村,叫得亲热,让人听了心里热呼呼的。
黄昌顺很认真地和我们说着非常不标准的云南话,一问才知道他是从湖南考到云南大学的。去年7月毕业后到官渡区人事局工作,发现讲方言更有利于工作,于是开始学习云南话。黄昌顺的家乡在湖南农村,因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黄昌顺一直以来很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生活,他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农村社会法律的传播问题。到农村工作,一直是他所期待的,他说著名诗人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噙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这一句话最能代表他时下的心情。
聊到今后的工作打算,黄昌顺说:“首先是结合我们村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区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项政策措施;深入了解民情民意,为区委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另外,要协助村支书去公平、公正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对待好每一个村民。并且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为群众服务,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前几天他协助支书处理了两件村民之间的纠纷,感受到村干部的一言一行与工作成败息息相关,也提醒了他要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每一项工作,做一名敢于负责任、勇于创新、脚踏实地的村官。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