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事迹
深山沟里写忠诚
时间:2009-10-29 13:50:2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今年62岁的闫荣春,在茶房村已当了25年党支部书记。茶房村位于济源市最西边,离市区一百三十余里,和山西省垣曲县紧紧相连。全村226户、800余口人分布在18个居民组的43个自然庄,居住偏僻分散,交通极为不便,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人们常这样形容村民生活的艰辛:“南部丘陵北面山,石厚土薄耕作难,羊肠小道如蹬山,一切运输全靠肩,吃水往返几里远,大小村庄四十三,要想全村走一遍,至少也得两三天,取个媳妇铺烂毡,生活艰辛如黄连。”面对这样的情况,他的心碎了,热血沸腾了,谢绝了一切外出工作的机会,铁定在农村干上一辈子。如何当好村官,富一方百姓,他常告诫自己:金碑银碑,比不上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作为党多年培养的一名退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权力的大小,钱的多少,而在于如何为大家奉献,发展经济,甩掉贫穷。在这片热土上,只有去辛勤耕耘绘就,才会有灿烂耀眼的明天!   修山路,引山泉,引领百姓望外看   八十年代村里仅有一条约5里沿村边过的日本占中国时修的小路。如前所述全村到处都是“羊肠小道行路难,一切运输全靠肩。”面对此情此景,他心急如焚,路不通,谈何发展?于是就和村两委一班人,自筹资金,艰苦奋斗,历时10余年,修通了连接济邵公路且贯通全村各个自然庄的村道10余条60余公里。然而这些路已远远适应不了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成了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2003年和2004年两冬春,又继续“晨披满天星,夜迎月光明,为修富民路,累死也不吭”地苦苦奋战。总投工6万多个,挖土石方10余万方,投资8万余元,开辟了9条80余公里的山路,修成砂石路10余公里。
  今年五月初,市交通局局长和镇党委书记陈东风一行到该村最西部一个居民组――秋莆,亲自聆听村民们道路不畅的痛苦,最后决定修段洼到茶房的水泥路,此时的他感动的流下了眼泪。正如群众常说的:“从古至今光纳粮,天经地义谁敢抗,如今种地不完粮,农民种地有补偿,公家出资改农网,道路建设扛大梁。”镇里专门成立指挥部,村民们紧密配合,去年底全部完工。期间又多方筹资15万元,架通了高低压线路,使各家各户都用上了电;人畜吃水困难,一直是困扰在村民面前的难题,2004年,发动群众带头集资10余万元,花费两年功夫采取小管引山泉,铺埋管道20余条35000余米,使8个居民组850口人吃上了自来水;同时,改善了通讯设备,架通了程控电话。目前,全村拥有三轮车、拖拉机等农用机动车180余辆,普及面达到80%以上,一座座现代化的小楼房也拔地而起,各式现代化电器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寻思路,调结构,带领群众奔富路   当产业结构调整的春风吹遍山乡村野时,这个贫瘠的山村也活跃起来,村民中有发展林果业的,有发展养殖业的,但终因缺乏资金、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没有致富反而落贫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民致富的出路在那里?”带着这一问题,他背着干粮先后多次到其他村考察、学习,调查研究,最后认准了一个理儿:要因地制宜搞发展。在烟叶形势看好的情况下,选择了烟叶这个国家“定单”农业。率先种起来,然后又说服亲戚、邻居种,虽然生产程序有点麻烦,但收入可观,潜力很大。接着又给村民算粮经对比账,耐心细致的说服引导,从而使大家也认同了发展烟叶这个项目。
  该村从1982年开始植烟,当时面积仅50亩,1989年时已发展到500亩,面积整整扩大了十倍。然而,这一年度烟草市场萧条,烟农收入大幅减少,情绪波动,反映强烈。当时一位亲戚找上门来抱怨:“你选的好路,自己倒霉,还让别人也跟着倒霉”。家中老伴、孩子们也纷纷劝他不要再管村中的事了,说他出力不讨好,当时的他也真想把这一摊子扔掉不管,但是,一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想到自己当初的誓言还没有实现,想到群众的贫困的生活状态还没有改变,就强忍悲痛,客观地给群众分析原因,稳定村民情绪,并带领考察学习先进的种烟技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做法,学起打埂,覆盖薄膜等科学方法。经过几番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0年到1995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500―600亩之间,农民收入保持稳定。1996年国家烟叶价格有所调整,全村600亩烟叶收入达到78.6万元,亩均效益突破1000元,他又抓住机遇,加强引导,及时召开烟草生产典型表彰会,让模范户作发言,总结经验;聘请技术员定期到村中讲解先进生产技术,解决群众技术难题;同时,还成立了烟草协会,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发展烟草的积极性,全村植烟面积逐步扩大。1999年至2001年,又大力调整种烟面积,使粮烟比例由原来的7:3变为现在的2:8,有三分之二的农户达到了1:9。由于市镇、烟草公司政策的驱动,支部的重视,该村连续多年烟叶面积已稳定在1000亩以上,年收入皆突破100万元,人均收入高达2000余元,今年,烟草面积达1200亩,产值超过了150万元,成为名符其实的“植烟第一村”。村里荀小中一家今年就种了20余亩,收入达4万余元。正如广大烟农所说:“大家要想快发财,快快种烟莫迟来,科学技术助脱贫,秋后定叫乐开怀”。现在该村几乎全是烟草专业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谁也害怕谁种的少,谁也害怕谁卖钱少。正如大家所说:“种烟好、种烟好,强镇富民路一条,年年扶持有奖励,其他产业难比高。”在大力提倡植烟的同时,我还根据该村荒山野坡面积大的特点,大力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2005年,全村养牛600头、羊2000只,养猪专业户多达70余户。强支部,抓自身,聚精会神建新村
  一个村的经济要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提高。小康社会要实现,支部建设是关键。80年担任支部书记时该村不说百废待兴,也可说难点热点问题堆积如山,但他始终坚信,只要有一个坚强的支部,凝心合力,就能带领父老乡亲战胜困难,发展经济,奔向小康。20多年来他始终维系着支部一班人精诚团结,奋力拼搏,特别是他本人,光明磊落,以诚待人,公道正派。他常告诫支部成员要强思想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志间不团结,拨弄是非,只想为个人捞一把,就会贻误一个村的经济发展,老百姓也会跟着倒霉。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30多年来,我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用人上从不涉及自己的亲属,也没有要求上级安排自己的子女去外地工作;在发展党员上,都是德才兼备者优先;在班子成员间,在和村长关系上,从不惟我独尊,以个人说了算,有好多事和问题,都是主动上门找村长谈,他的体会是:“村官第一线,啥事都经遍,主持公道心,村貌定改变。”所以,几十年来,他一心为民为家乡,哪怕汗流干,心滴血,无怨无悔。现在,虽然他已年近花甲,但常念叨不能有“船到头车到站”的思想,仍要“身披暮色度黄昏,再添精力为新村。”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