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事迹
村官“老共”
时间:2009-10-29 13:50:2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他叫柳共产,党龄将近40年,当村干部也近40年,40年如一日,他用自己的品格和行动书写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临潼区相桥镇申东村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老共”。
  2005年11月,一场特殊的追悼会在申东村举行,这是临潼几十年来第一次以村党支部的名义给一个基层村党支部书记召开的追悼会。就在几天前,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已时日不多的柳共产,面对前来看望的村两委班子全体成员留下遗嘱:“一是把身上仅剩的100元作为党费交给组织。二是响应国家号召,死后火化。三是不搞封建迷信,后事不要铺张浪费,葬礼由村党支部主持。”三条遗言震动人心,看病花了4万多元使家里本已拮据的经济雪上加霜,身上仅有的100元却交了党费,不土葬不守灵更是“大不孝”,亲戚儿女们无法接受。“倡导文明新风,反对土葬陋习,让我最后再给乡亲们做点事吧”,在老柳的反复说服下,儿女们最后接受了“遗嘱”。鲜红的党旗覆盖着劳累了一生的柳共产,村上的全体党员干部来了,镇上的书记镇长来了,起灵时村道两旁挤满了来送柳支书的乡亲们,想起老柳生前的点点滴滴,大伙儿舍不得柳支书走啊。
  “一是一,二是二。”是柳支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的人生信条。柳支书的笔记本是申东村的真实档案。十几个笔记本,从70年代到临终前,一笔笔一件件,记录着村里发生的大小事。村调解主任王五星在柳南组和柳北组分界纠纷相持不下时,硬是搬出70年代柳支书笔记本上划分庄基地的记录,找到两组的界址,平息了一场纷争。
  “5月17日开始拉砖,历时8天;9月5日打地面;9月12日打教室黑板讲台……”这是2003年建村小学时柳支书的笔记,整个工程进度和往来账目一笔笔记得清清楚楚。如今农村自家盖房,谁不得备烟备酒、管吃管喝。可为了节约开支,建校工地却约法三章,村组干部不许在工地拿烟、喝酒、吃饭。三伏天大中午和建筑队谈完工程事宜,包工头邀请村干部们吃顿便饭,年龄最大的柳支书带头一句:“我不吃饭,你们谁要吃谁去”。在场的干部们都不好再留,硬是各回各家解决了肚子问题。说起这事,大家至今都记忆犹新,老支书用实际行
动给大伙儿上了一课。
  “正是老柳的硬作风,带动了整个申东村干部正、村民正、村风正。”镇党委副书记孙力如是说。凭着这股硬作风,申东村1996年在临潼全区农村中最早实行了村务公开,连续五年被树立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样板村。
  柳支书常常对村干部们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1999年村里硬化拓宽4200米村道时,老村道东西方向取道不直,规划中要整体搬迁几户人家,柳支书的一个堂侄伯家也在搬迁之列,他本想凭着和村支书是本家人,可以多得些补助款和一处面积更大的宅基地,就三番五次请老柳到家喝酒,说事,可老柳一次都没去,还是按统一标准给补助了钱和宅基地,为此叔伯两家彻底翻了脸。而一直和柳支书有芥蒂不说话的村民柳伟民,庄基地调整时,却得到了紧临自家宅子的一米宽的划拨地。柳支书的耿直举动深深感动了柳伟民。也感动了全村
人。
  柳支书带着大家发展带着大家致富。现在的申东村,是远近闻名的奶牛养殖村,全村建奶牛小区2个,奶牛存栏841头,户均2头牛;全村年牧业产值385万元,年农业总产值6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6元;到银桥集团、饲料加工企业打工、从事收购、运输、加工、经纪的村民比比皆是,电话、手机、摩托车遍布农家;“前栽后养”村庄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村组道路全部硬化绿化,村道两旁安装了路灯,北王组6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群众在新农村建设的路上越走越欢。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