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事迹
云南10大村官“秀”
时间:2009-10-29 13:50:4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女能人”宋培芝 思茅市思茅镇平原村委会主任宋培芝当选时的口号是“村民选我当主任、我当主任为村民”。4年来,宋培芝带领该村利用地理优势,用好用活土地征用款,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城郊服务型经济;新增世纪商厦、北郊物流市场、儿童乐园、家具城等企业共10个。在城市化进程中写下了辉煌。 乡镇企业家杨明 1999年村改中,杨明出任昆明官渡区福保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明的身上有无数“光环”———全国乡镇企业家、云南省乡镇企业家、昆明市“十杰”青年。去年,福保村乡镇企业总收入5.6亿元,全村固定资产达8.5亿元。走进福保村,在“一湖四片”建设新昆明的机遇面前,杨明决心带领福保村将福保建设成为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滇池绿色生态综合发展示范区”,进一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工程师厂长张登恒 今年45岁的张登恒,是昭通市鲁甸县大水井乡江底村的村委会主任,江底水泥厂厂长、巧家县恒达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其技术职称是工程师 。
江底村在4年前还是一个人均收入仅有430元的贫困村。左腿带有残疾的张登恒身残志坚,1992年回到家乡,创办了江底水泥厂,通过5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一个年产8万吨、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的企业。在2000年村改中,村民选举他为村主任。
当了村长的张登恒从没有在村集体中领过一分“工资”,他把每月200多元的补助费都捐给了村委会用作办公经费。 一心为公的罗春祥 “农村要致富,要有好干部”这句话在云县茶房乡大垭口村委会主任罗春祥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2000年8月罗春祥当选村委会主任后,用协调到的10多万元资金,带领村里的2000多名群众种植了2000亩核桃。同时,罗春祥用尽办法向地、县交通、水电、交警等部门协调资金近4万元,加上群众自筹资金3万多元,修建公路。公路修通后,使投资15万元的“安居温饱示范村”项目落户本村,为困难群众解决了住房问题。2003年5月,罗春祥又带领群众建设高优生态茶园。 “蔬菜村长”周开文 周开文是姚安县仁和镇蜻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这个脸庞黝黑的汉子在带领全村村民脱贫致富的进程中赢得了“蔬菜村长”。
蜻蛉村长期以来发展缓慢,还欠债40多万元。2000年38岁的周开文上任后确立了以发展优质蔬菜、制种包谷、优质粮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引导农民闯市场。同时,他还在村里建成中型冷库、启动了无公害特色蔬菜科技示范园区。2002年,蜻蛉村晋升为省级文明村。 岁数最大的普发兴 67岁的普发兴是10名云南优秀村长中年龄最大,经历最丰富的。他先后当过民兵队长、试用发行员、生产队会计、抽水站站长,开过拖拉机,搞过个体运输。1987年3月,祥云县下庄村“首富”普发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普发兴上任后,带领12名党员和村组干部起早贪黑苦战两个月参加一个拦沙坝工程建设,赚来的2万多元成为村里的“第一桶金”。此后,他又筹资建水站、铺水管、架电线,村里每年有了10多万元的固定收入,并在全县率先成立村级农工商贸公司,动员村民承包荒山搞种植,依托下庄地处集镇的优势,投资兴建农贸市场和办公楼,每年可收租金20余万元。现全村私营企业已发展到745个。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年龄最小的胡兴忠 37岁的胡兴忠是此次论坛会云南优秀村长中岁数最小的。他是泸水县称杆乡双奎地村的一位普通傈僳族干部,1995年担任双奎地村支部书记。
上任后,胡兴忠制定了村里的民主评议制度、财务、政务公开制度和学习制度。同时,为改变该村落后面貌,他先后从省、州、市、县筹集资金500多万元,自己贴进各种费用1万多元,但始终能够坚持原则,严格按规定管理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并进行张榜公布。 “布朗胶王”岩三丙 勐海县打洛镇曼山村党支部书记岩三丙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布朗胶王”,1984年这个退伍军人当选为村支书。
曼山村从前属于全县的特困村。岩三丙看到村里土地具备种植橡胶的优越条件,从农场请来技术人员帮助规划,对村民进行培训,使橡胶成为村里的“摇钱树”,全村先后种植橡胶12500多亩;岩三丙也获得了“布朗胶王”的美誉。 “旅游村长”和开国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黄山镇长水村党支部书记和开国从1998年担任村支书、村主任以来,和开国努力把旅游产业培植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推进旅游业由福利接待型向市场效益型转变,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了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格局。目前,村里从事旅游行业的出租车已有60多辆,民俗歌舞表演队伍200多人。共创办各种基地15个,兴办企业4家。 陈家学:不当干部要当农民 41岁的陈家学转业后被安排到宣威市榕城镇武装部工作,一年半后他却退职回村了。1996年,陈家学当选宣威板桥镇龙津村党支部书记。
1997年,陈家学率领干部群众投资100万元,建设抽水站、蓄水池、安装水管,使5个自然村1177户群众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几年来,村里先后投资创办建筑队、装卸队、硫酸渣洗矿厂、硫酸渣烧结厂等集体企业,使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同时也办起了一批有相当规模的民营企业。村里投入180万元,建起科技楼、综合楼、小型球场,学校也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和体操室。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