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事迹
解读“华西精神”——走访江阴华西村
时间:2009-10-29 13:51:0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在华西标志建筑——“华西金塔”内,有这样一幅字:“拆天换地造新人。”这是一种胆识、一种气度,是对45年华西巨变的高度凝练。
上世纪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40多年来,华西人在每一个发展的历史节点上,都善于抢抓机遇、创新突破,使华西从一个苏南的普通村落,一跃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人们熟知华西老书记吴仁宝,今年他已79岁。在华西采访的几天里,我们一边跟踪采访他,一边被他“不知老之已至”、奋斗不息的精神所感动。老书记行踪无定、风风火火,那是华西追赶时代的鼓点;走累了,他解开衣襟,呼吸起伏,那是华西人听到的舒心乐章;接待四方来客的他总是笑眯眯的,那是华西村更加崭新幸福的未来。 吴仁宝说,人很难活到100岁,但却能干100年时间的工作。村官虽小,照样要有敢于争先、敢冒敢试、锐意进取的精神和胆识,要做让乡亲得实惠的大事业 在华西,我们随处可见“牛”的雕塑,这些“牛”体貌强劲、奋蹄向上,它们是华西人埋头苦干、奋力拼搏的精神写照。
时间上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华西大队建立,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队”,全队667人,人均欠债1500元。村民住茅草房、泥垛墙;田地七高八低,“高的像斗笠帽,低的像浴锅塘。半月不雨苗枯黄,一场大雨白茫茫。”
穷则思变,敢叫日月换新天。党支部书记吴仁宝,领着乡亲们“一根扁担、两个肩膀”开展农田整理。那年许世友将军带着省里的干部们到华西开农田建设现场会,他说:吴仁宝“光着双脚,手上老茧铜钱厚”,这样的书记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80年代,吴仁宝带领100多名华西人在南京雨花台前发出誓言,将华西建成“亿元村”。“搞建设,就得拿出革命先烈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吴仁宝第一个在干部保证书上重重签下自己的名字,“亿元村”目标如果没有实现,自己的家产全部充公!
90年代,华西村人大手笔地规划乡村都市。村党委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时,吴仁宝带领他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宣誓,让华西人永远生活在幸福乐园中。
今天的华西,是华西人奋斗出来的。我们采访住在华西,每天早晨5点多钟,就闻窗外车水马龙声;当夜幕降临,晚上8点钟,许多华西村民家里还很难见到灯光。陪同采访的村“精神文明办”的小顾告诉我们,这里没有传统农村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个岗位上的华西人,都是根据工作需要,自觉加班加点,谁也没有怨言,华西人已经习惯始终把工作、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永远富足安康。
华西人特地留着当初兴办工业的一座旧“窑洞”,华西人称之为“创业窑”,它是华西工业发源的见证。宣传科同志说,老书记在作出重大抉择时,常带我们到那里看看,他说:我们华西人是农民,如果我们不抢抓机遇发展经济,不把企业办好办大,就会在竞争的潮流中落败,还会回到一般的农民。
“不怕公有私有,就怕公私都没有。”华西变化的秘诀就是凝心聚力谋发展、干发展,不分心、不走神,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吃透两头”走自己的路,不做“一时的先进”,要永远立在改革、发展、开放的潮头
吴仁宝有一句名言:“不怕公有私有,就怕公私都没有。”这句话是这位农民政治家、思想家的自我创造。他同记者说:我从来不愿做一时一地的先进典型,因为那样太简单,上级让你怎样做你就怎样做,你先做就变成先进,但这样常常并不能干成大事业。“兴起一窝蜂,败走一阵风”,很多地方在跟风中把老本全折腾光了。
“上级说什么就做什么,那是教条主义;没有条件也去做,做给上级看,那是形式主义;不管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硬去做,那是官僚主义。这些都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华西一方面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地提出“一分五统”、“一村两制”等政策,这些都是吴仁宝对实事求是原则独具特色的演绎。
采访中,吴仁宝多次说到:我们成功的关键是“吃透两头”,一头是吃透中央和各级组织的精神,这样你就把握了正确的大方向,避免在发展中走弯路、犯错误;另一头是吃透百姓的精神,懂得百姓的心愿和需要,一心一意为他们谋幸福、做实事,这样他们就愿意听你的话、跟你走。
在华西,老百姓开口闭口都要提到“老书记”,因为吴仁宝最了解农村、体察农民;因为吴仁宝的思想与时俱进、从不落后,“比年轻人的脑子还灵活”;因为吴仁宝几十年如一日以党心、公心和良心干事业,成为华西人发展的“主心骨”。
吴仁宝的房子内陈设很特殊,一楼的4间房子四面墙壁挂满照片,上千张照片诉说着主人辉煌、传奇的人生历程。他家至今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他用生动的农民语言说:“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能占一个床位。”“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最好的房子、不拿最高奖金”——作为一级组织的领导人,几十年来,吴仁宝的话掷地有声。
听到许多华西人自豪地这样说:“我们没有办不成的企业,没有不赚钱的产品。”龙头企业华西集团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大船,吴仁宝始终是一名高瞻远瞩的“舵手”。邓小平南巡讲话刚刚公布,他一个电话深夜3点钟叫醒了全体村干部,决定借债两千万谋求再次大发展。于是才有了钢材、纺织等一系列大产业的诞生。
这位传奇的农民企业家,创造了许多精彩的市场成功案例。2003年8月,吴仁宝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预见到宏观调控的趋势,马上提出“三车原则”:未上的项目赶快“急刹车”、已投的新项目要“开快车”、现有的企业要“开稳车”。投资7亿元的钢铁厂仅用11月就产生效益,外地同样一家厂子由于动作慢,在宏观调控中变成了烂尾工程。大家这才理解,老书记“吃透上头”之言不虚。
而今,以吴协恩为领头人的华西村党委一班人,向全体村民交上一份精彩的答卷,2005年,华西村实现销售超过300亿元,今年,他们的目标是350亿元。
吴仁宝有个“两富论”——“口袋不富别提脑袋富,而脑袋富了口袋才能永远的富”。基层领导不仅要致富一方,更要带出“思富、致富、永不停歇”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今年农历大年初一早晨,庆祝新春的鞭炮声还在空中回荡,华西的农民已经从家里走出来,纷纷去各个工厂开会。他们开的是“务虚”的会,主要议题是谋划新一年的安排、新一轮的发展;他们开的又是鼓劲的会,立志要创造华西的新辉煌。
记者几次追问:“与我们那里的农村比,华西人的富裕程度要高出好多倍,家家有别墅、有汽车和百万财产,但他们为什么还那么辛辛苦苦地干?”村党委陶副书记对我们说:华西人认为,处在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有现在不等于有未来”,走向富裕的道路、发展经济求创新、求突破的道路没有止境。一般农民的眼界往往有限,看得不远、看得不深;我们做干部的必须站在高处、看到远处,教育他们、带领他们,如此,什么样的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两富理论”是吴仁宝教育农民的经典论述——“口袋不富别提脑袋富,而脑袋富了口袋才能永远的富”。“脑袋富”就是构建精神世界,就是华西的“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华西农民的富裕固然令人羡慕,但他们克服了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身上的小富即安的封闭陋习,表现出永不停歇,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更令人敬佩。
改天换地容易,因为只要把钱投下去就行了,而塑造新型农民才是最难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用吴仁宝的话讲,“华西人要一代更比一代强”。
华西村有个规定,凡村里有孩子考上大学,村集体包全部学费,为了鼓励他们回村工作、效力家乡建设,对于毕业回来的,每人送一套别墅。“十一五”华西村规划党委班子成员要达到“两个50%”,50%是留学生,50%是大学生。开阔的胸襟,纳四方贤才是华西人一贯的原则,只要你为华西做出了贡献,华西人就会给你搭建一个大舞台,让你充分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现在华西村外来人口达2万多人,他们中有人当干部、有人当教师,外来人才为华西发展的新跨越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吴仁宝的老伴告诉我们,自从15层高的“华西金塔”建成,每天,太阳还没有升起,吴仁宝就起床,稍作漱洗,就前往金塔登塔,站到金塔的顶层向远方眺望。
吴仁宝说:“我们村还没有飞机,今后要买。飞得高、看得就远!”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