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笔者骑着摩托车从双峰县印塘乡政府出发,沿着弯曲的水泥公路,经过近40分钟的行程,终于来到了从毛大山脚下的石龙村。修葺一新的村级公路、鳞次栉比的瓷砖房屋与过于安静的环境昭示着这是一个主要依靠劳务输出作为经济支柱的村庄。入村不久,孩子的笑声就把笔者吸引了过去。
在村级公路旁边,矗立着单独的一幢楼房,墙上贴着的“石龙村活动中心”七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在初冬暖阳的照耀下,20来个年龄不等的孩子围着一个近60岁的妇女笑得前仰后合。当笔者用照相机拍下这珍贵的镜头时,一不小心就惊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孩子们停止了笑声,一起瞪着不速之客,正在讲故事的妇女忙迎上来和笔者攀谈,孩子们收拾了凳子,乖乖地走进活动中心自个儿玩去了。
这个近60岁的妇女自我介绍叫朱广英,原来是印塘乡光明小学的教师,自从内退回家后,每次看到乡亲们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缺人照顾的孩子就心疼。这些孩子由于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特别容易出现学习失教、心理失衡、行为失当、安全失保等问题。几经商量,石龙村支两委就在村级活动中心腾出两间房子,一间摆上桌凳挂上黑板作为教室,一间利用农村远程教育中心作为亲情联系室,朱老师重新执起教鞭,将全村的留守儿童集中起来,星期一到星期五辅导孩子们做作业,开展一些跳绳之类的小游戏,星期六上午重点辅导孩子们的作文,带着孩子们爬爬山锻炼身体,下午则通过QQ让孩子们和远在异乡的父母亲交流感情和思想。正和朱老师聊着,她的手机响了,接通一听,是大石组贺翠芬的父亲打来的。贺翠芬从朱老师手中接过电话,跑到一边和父亲聊天去了。回来的时候,一脸的兴奋,笔者于是拉着她交谈起来。现年10岁的贺翠芬正在源泉小学读五年级,父母亲都到陕西打工去了,刚开始的时候,贺翠芬成绩下降得特别厉害,自从有了朱老师这个“代理妈妈”的照顾后,她的心情越来越开朗,成绩也上来了。贺翠芬高兴地告诉笔者:爸爸春节回来准备奖给她一份意外的惊喜,还要带她去感谢朱老师呢。
告别朱老师,在村民的指引下,笔者继续前行,徒步走到石龙村另一个留守儿童的聚集点——位于支部书记李启凤家的农家书屋。吸取上次打扰到孩子们的教训,笔者悄悄地靠近农家书屋。从窗户向里一看,只见20多平方米的书屋里,10多个孩子有的在架上翻书,有的在认真读书,有的在小声交流。在书屋的角落,一个60多岁的汉子正在图书借阅本上登记着什么,夹杂着白发的头顶在透过窗户的阳光照射下,整个人愈发显得可亲可敬。一个10来岁的小男孩看书时估计遇到了困难,挤过人群向他询问,他拿着书半蹲下去跟小男孩解释,整个书屋显得特别地安静祥和。笔者不忍心打破这温馨的氛围,正准备悄悄离去的时候,一辆摩托车由远而近直向这边开来。等摩托车近了,一个不足10岁的小男孩扔下手中的书本,蹦蹦跳跳跑过去,投入来人的怀里亲热起来,笔者也只好出来和主人打招呼。原来书屋里那个60多岁的汉子就是该村支部书记李启凤,在书屋的另一角,没有被笔者看见的还有妇女主任彭江南。骑摩托车过来的年轻夫妻彭朋和、李粉娥都在双峰机械厂打工,儿子彭子玉刚刚8岁,留在家里和爷爷奶奶一起过。彭朋和跟笔者说:迫于生计,夫妻俩不得不外出打工,但刚出去时特别担心年幼的孩子,没想到村干部照顾得比自己还周到,小孩的成绩也特别好,一颗心也就放下来了,只偶尔在工厂放假时才回家打一转。
支部书记李启凤得知笔者来意后,向笔者介绍道:石龙村地理位置偏僻,村内工矿企业为零,集体经济薄弱,劳务输出是该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于是村里60%的儿童成了留守儿童。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和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石龙村为每一个孩子建立了健康成长档案,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 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留守儿童之家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使他们生活在快乐和睦的氛围中,在这里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成长的快乐,尽全力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夕阳西下,在孩子们“叔叔,再见”的欢送声中,笔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石龙村,心中只有一个祝愿:孩子们,希望你们开开心心地成长起来!
(彭运良 肖志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