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6岁的年轻人,当起了600多人的“大家长”。
一个名叫舒伟勇的大学生,在新昌的山沟沟里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送钱送物送关怀
“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面对记者的采访,舒伟勇最先说的是这么一段话,他说:“这段话是我看电影《焦裕禄》时记下的,那时我还在上学,虽然不是很理解,但心里挺激动的。”
2008年,舒伟勇把焦裕禄的这段话当作了座右铭,因为他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2012年6月,工作出色的舒伟勇当上了新昌县梅渚镇下田村的党支部书记。从此,他对“群众”一词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全村241户人家,600余人。舒伟勇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为了让600多个父老乡亲的日子越过越好,他的第一步是“到群众中间去”。
村里的孤寡老人、因病致贫的困难户,是舒伟勇的重点关注对象,他经常买来营养品、生活用品等给他们送去。村民求国娟肝硬化晚期,家境贫寒,舒伟勇不时前去探望,并送上两三百元慰问金。
“舒书记给我们送来的营养品和慰问金,都是自己花钱买的,我们很感谢他。”说起舒伟勇,村里的特困户王雪娥、何兰芬等赞不绝口。记者了解到,担任村支书一年多,舒伟勇已送出慰问金近1万元,而他自己每月的收入才1600元。
既顾小家更顾大家
很多人不知道,舒伟勇的家庭负担不轻,他是新昌县澄潭镇横联村人,2011年3月13日,父亲出车祸,高位截瘫,全靠母亲照顾。妻子在一家企业工作,儿子即将读小学。
去年12月,舒伟勇63岁的母亲因过于操劳,扭伤了腰。考虑到妻子要照顾儿子,无暇分身,照顾双亲的重担落在了舒伟勇身上。12月底的一个夜晚,舒伟勇正在照顾父母,村民来电话说,患风湿的求大伯双腿痛得厉害。他匆匆赶过去,同时打电话叫来了朋友,请他开车将求大伯送到了新昌县人民医院。
求大伯的儿女都在外地,老伴身体不好,住院的求大伯无人照顾。舒伟勇每天下班后赶到医院照料求大伯,连家也没空回。
一个多星期后,求大伯出院了。舒伟勇安顿好求大伯,飞奔回家,看到母亲右手撑着腰,艰难地给父亲做饭,他的眼眶湿润了。“儿子,我们支持你,一定要为百姓做点像样的事,我们做父母的也光荣。”母亲当时的这番话,至今萦绕在舒伟勇脑海里。
危急关头挺身而出
今年5月初的一天晚上7点多,村里的后门山突发大火,舒伟勇组织10多个村民上山救火。因晚上视线不好,上山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踩空,滚下山坡,舒伟勇一再叮嘱大伙儿注意安全,而他自己则冲在最前面,喊着:“大家都跟着我走过的路走!”
当晚12点多,大火终于被扑灭。舒伟勇感觉左手臂一阵疼痛,原来是被树枝擦破了一大块皮,血渗了出来。他怕大家担心,用外套裹着手臂,匆匆赶回家。
今年清明节前后,村里先后发生了两场火灾,舒伟勇每次都冲在最前面,一边组织村民灭火抢险,一边带头扑救,将村民的财产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村里多年前修筑的排涝坑已经破损,一到汛期,农田就受到严重威胁。去年盛夏,舒伟勇与几个村干部一起,和施工队忙了半个多月,终于将100多米长的排涝坑修筑一新。
编 后
从大学生村官到村支书,36岁的舒伟勇在希望的田野留下了闪光青春。以一介书生之力,以一腔热血深情,守护着山沟沟里父老乡亲们的小日子。
他是一个支书,却更像一个儿子,一个好邻居,心中常惦记着生活困难的村民、孤寡老人。虽说每月工资才区区1600元,却隔三差五地给他们送钱送物,嘘寒问暖。
上有老下有小的他,既顾着小家更顾着大家。对父母,他尽孝尽责,帮助母亲照顾高位截瘫的父亲;对村民,他尽力尽心,亲自跑去医院为生病住院的村民端茶递水,用最朴实的感情温暖孤寂的心灵。
他是小山村的领头羊,无论何时何地,不忘身先士卒。在火灾扑救现场,在水利修筑工地,总能看到他冲锋陷阵的身影……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舒伟勇细小而琐碎的付出,就像一泓山泉,清澈、甘甜,润物细无声。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