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扬州农村大地上,处处呈现出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这其中,我们年轻的大学生村官们也如辛苦劳作的农民一般,开始品尝到收获的喜悦。
“创业富民是农村最迫切的任务,也是加快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和‘流得动’的重要途径。”市委组织部的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道,近年来,扬州在鼓励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通过成立市县两级创业专家指导团,整合各部门资源开设创业培训班,同时,制定《扬州市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市一级设立了8000万元的信贷资金和500万元的财政扶持资金,各县(市、区)也相继设立500万元至2000万元不等的创业扶持资金。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70名村官创办项目268个,促进村集体增收4200万元,帮助52个经济薄弱村脱贫。
近日,记者走进3名扎根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听他们讲述酸甜苦辣的村官创业故事。
北大学子办起了专业合作社——
“只有接地气,人生的经历才会丰富多彩”
初冬的一天清晨,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仪征市新北花苑小区门口,卖力地吆喝着卖蔬菜。他就是陈文凯,来自北京大学的哲学硕士。 从听不懂当地话,到成为村民们常常主动打招呼的“陈村官”;从一名从未种过菜的大学生到现在牵头创办专业合作社,大学生村官陈文凯收获良多。
“对于我们大学生村官来说,创业初期最缺的就是资金,幸运的是,创业扶持资金帮我解了燃眉之急”,陈文凯告诉记者,在创业初期最困难的时候,是组织部门给了他资金扶持。今年2月以来,他领衔投资创办仪征市林果凯源花木专业合作社,有成员158名,注册资金158万元;采取“大学生村官+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面向周边绿化市场,主营花卉、苗木种植、销售,预计年产值200多万元。
眼下,陈文凯还有着更多的打算,他准备和几名大学生村官合作,在村里的集中安置区,兴办农副产品直销店;他还计划搞一个大规模的优质稻米种植基地……
山东小伙全家扎根扬州种菜——
“从‘象牙塔’到‘黄土地’,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
2008年,邹主东,这名来自山东平度,毕业于南开大学的小伙子,来到了高邮市卸甲镇卸甲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5年时间过去了,白净的邹主东,已经晒得又黑又瘦,俨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而5年的时间,变化的不仅仅是外表。
2008年7月担任村官之初,邹主东就萌发了创办高效农业示范园的念头,并着手筹备,于10月底开始了简易大棚蔬菜种植。2010年7月,成立了涌泉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如今,种植规模也从当初的20多亩逐步扩大到现在的180多亩,销售从附近的集镇、县市区扩大到扬州、上海等大中城市,而且蔬菜基地目前已经拿到无公害蔬菜认证。更令人称道的是,如今全家人连他的妹妹、妹夫都在高邮扎下了根。
“风风雨雨走过了5年多,在这5年里,是各级组织给予了我极大的关注,我才能走到今天。”邹主东告诉记者,2010年,市委组织部在相关政策还未正式出台的情况下优先安排了5万元贴息贷款支持他创业2011年10月份,高邮市主要负责人无偿扶持10万元水利建设资金供基地水利设施建设。5年来,镇党委、村委会相关负责人经常出现在他的创业基地里,并且出资帮助整修水渠,接通灌溉用电,协调土地矛盾。在各方面的扶持帮助下,他还申请得到了省级高效设施农业项目资金80万,目前前期48万已拨付到账,基地100亩钢架大棚设施农业马上就要动工。邹主东信心满满地说,未来,我会收获更多。
乐当首位“家庭农场主”——
大学生村官创业,要勇于创新想新点子
今年3月,扬州首个家庭农场——邗江区珠玉瓜果香家庭农场在邗江区方巷镇珠玉村诞生,大学生村官、农场主谢正鹏领到了工商部门颁发的农场营业执照。
“我们大学生村官创业,就要善于动脑子,创新想出一些新点子”。谢正鹏告诉记者,今年初,在认真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后,他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最终,在组织部门和当地镇村两级的支持下,谢正鹏和安徽能人合作,租赁了35亩土地,种植杏树、桃树、梨树和柿子树近400株,养殖草鸡120只、猪6头,利用坝基头周边的引水渠养殖草鱼、鲫鱼等3000尾,搞起了果树、家禽、水产等一体的瓜果香农场。
在农场里,谢正鹏戴上草帽、换上衣服,穿上球鞋,就立马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在创业的过程中,朱正鹏十分注意动脑筋,他的农场采取立体式养殖,果园是中心,果树的一部分肥料来自鸡和猪的粪便以及河塘里沉淀的淤泥,这些天然的肥料为果树的成长提供了优质的养分。而一部分果实又喂养家禽和鱼苗。
“我这里的果子,没有打任何农药,好多市民都不洗,擦一擦就直接吃了”。谢正鹏表示,下一步他正积极研究果脯的深加工,打算建立珠玉村果脯园品牌,成立果脯加工厂,形成一条龙式的生产。面对未来,这位年轻的农场主踌躇满志。本报记者 何瑞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