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时评
变味的农村下派当止
时间:2009-10-28 15:15:07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张燕燕
近些年,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重点农业大省和地区兴起一股向最基层的自然村派驻党政干部的热潮。作为亲历者,笔者感觉到:这种作法确实能有力推动农村发展,但在有的地方却走了形。不但农民不太欢迎,就连“下派干部”自己也觉得作用不大,都认为“味道变了”。
一是“下派”未行,媒体造势。由于当地政府和下派干部个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以至于把本来为广大农民办实事的农村“下派”当成了制造舆论效应的“作秀”表演的舞台。这么一折腾,“影响”就出来了,但劳民伤财,“形式”大于实效,群众也颇有微词。
二是“下派”几个月,典型先“露脸”。人们知道,农村工作千头万绪,要想做出成绩,非朝夕之功。而某些地方搞的农村“下派”工作,却在短短几个月里就“显现”出了成绩——特别是“下派”前身为单位“大员”的干部,他们利用权力,将自主支配的资金划一块,给自己“下派”的工作乡村修路建桥,兴修水利等等。于是,一些“下派”干部整天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形。而那些“下派”的无权无职的干部们,因拿不出一笔巨款扶持“下派”的乡村,农民也不欢迎他们,成绩也拿不出来,只能坐“冷板凳”。
三是“下派”变成硬性任务,各单位必须硬性分配摊派。既然“下派”干部是为了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脱贫致富的,那么,“下派”者就必须是懂得或熟悉农村经济、会做农村工作、真心为农民办实事的同志。而我们在调查中却发现不少地方并非如此。他们不少人是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下派”任务,纯粹为“下派”而“下派”。这样“选”出的下派干部,不可能有大作为。
四是“下派”先“许愿”,回来要“兑现”。为了“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下派”任务,一些单位提出“谁报名到最艰苦的地方挂职,回来就加官晋级”。一旦把“下派”和“加官晋级”变成了交换的砝码,这岂不大大地变味了吗?
五是架空民选村干部,与法似有不妥处。“下派”干部一般都是挂职担任村支书,这样原有的民选村主任和党员选出的村支书基本上被架空,他们颇有怨言。
笔者认为,各级领导干部、政府官员,千万不可把农村工作想得太简单、太容易。我们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越俎代庖。 于晓宇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