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时评
也谈“大学生当村官”
时间:2009-10-28 15:15:1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海超
大学生当村官近两年可谓是弄的热火朝天。原来大学生们几乎很少自愿去的农村现在也成了香饽饽。我就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也常关注“三农问题”,并且想在农村创业。现在我也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大学生进农村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我们这些年轻人去农村创业,从而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给就业压力大的大学生们一个良好的创业和锻炼的机会。
在众多的大学生村官筛选中,北京的大学生村官可谓是“特别显眼”。因为在北京当村官“真是一件划算的事”。首先来看看北京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和政策待遇:北京的大学毕业生当村官,第一年平均每人每月薪酬为2000元,之后逐年增加500元,并由政府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这样的收入在应届毕业生中属中上水平。同时,3年工作期满考核合格,可转北京户口、优先录用为北京市国家公务员、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甚至被推荐免试入学……一系列的优惠条件正像一名应聘大学生对记者说的:“这一切太有吸引力了!”不可否认,相当部分应聘者看中的,就是3年村官生涯后可以享受的优待政策。那么我不禁要问,如果这些筛选出来的大学生的心思根本就没在农村,那他能在职位上能刻敬职守,能甘心在农村创业和奉献吗?要知道,其实还有很多就看中农村发展,想真正在农村创业的年轻人因各种原因被拒之门外。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虽然我没有生长在农村,但我倾向于去农村发展。从想从农村创业的年轻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如果将北京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做相应的调整,或许可以给一些真正想在农村创业的年轻人一个机会,也能让这些年轻人能真正带动村民学习和致富,同时学到社会中的东西,使政策的功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大部分农民的生产活动一般靠的就是“感觉”,而有知识有准备的创业者往往市场嗅觉比农民要灵敏,他们懂得从各个渠道来了解市场动态,从而根据市场需求来开展自己的创业活动,有了这样的“领路人”和“探路人”,市场商品的供求也会变的更加有规律,可以减少或避免一些像07年猪肉供求过紧,市场出现空挡的情况。
其实现在的“三农问题”主要就是体现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上,解决的根本方法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经济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只有正确引导农民进行生产活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加了,都有事做了,其他的农村社会问题(村容、村貌等)也就能更加容易得到解决。
绝大部分的答案是锻炼自己和服务农村。根据我作为学生的体会,想去当村官的大学生以村官“镀金”和当跳板的居多。既然如此,怎么能相信这些“镀金”的学生能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生产活动来促进增收?怎么能相信去“镀金”的大学生能全身心的在农村这个土地上谋发展?当然,就算是镀金的大学生村官也是多少有点用的,因为他们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我认为,政府可以适当的调整的政策兑现手段,这样可以使大学生村官的选择有更强的针对性,更能将真实想在农村创业的人选出。例如:看重三年后优厚政策不会创业的,经济待遇就略低,可以为财政剩下一点“创业启动金”;真正想在农村发展的,他就会更加小心的使用这笔“原本属于他自己”的资金,这样提高了资金的效能。对待有创业行为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创业成功,他或许就会坚定扎根农村的决心,没有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来说,这次的创业失败可以增长创业者真正的市场经验,因为“纸上来得终觉浅”,这对创业者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农村其实是一块好地方。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村的资源其实是相当丰富的,我相信只要利用得当,大学生在农村一定不会比在城市差。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专业知识和眼界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农民要高,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有着特别明显的优势。但不是所有大学生都适合在农村发展,也不是所有大学生都愿意在农村发展,真正要把大学生村官这个政策落实好的关键是选人和政策的落实。所谓物尽其用,只有想进农村,这样的大学生才能在农村稳得住,才能在农村闯事业。
当然,以上的建议只适合北京等发达地区,因为其他地区的大学生的待遇要比这要低。但我们可以仿造这个政策模式,要鼓励有市场和创业意识的人来农村创业,保证基本开销的情况下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于创业者一定的支持,这样可以体现进农村的目的和宗旨。
卢浩然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