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在农村下乡中发现,村级人才队伍在一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条件下的新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如下:
(一)村干部各方面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少村级班子中不同程度存在“三偏现象”,即:年龄偏大,2008年圆满完成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后,贵州省凤冈县天桥乡六村一社中有2个村实现了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河闪渡村和天桥村),平均年龄44.6岁,新选书记年纪最年轻的为30岁,但是50岁以上的仍有3个;文化程度偏低,换届后,在新的村(居)支部书记中大专学历的才3人,高中学历的12人,整体文化程度偏低;能力偏弱,有部分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办法不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模糊,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不强,不能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二)村干部精神状态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奉献、进取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村级经济基础薄弱,绝大多数村都没有固定的村级收入,村干部待遇普遍偏低。加上由于村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不少村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忙自己的事情多,忙公家的事情少,办理民事村务少,顾自家发财致富多。少数村干部以条件差为由,在职期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主动性不强,应付了事,“等、靠、要”思想较严重。二是民主作风有待进一步形成。有的村班子领导搞一言堂、家长制,重大事情不经集体商量,没有很好地推行重大村务公决制度。
(三)社会存有偏见、环境不优。目前,社会上少数人始终认为“农民就是农民,即使成为人才也还是农民,就算成为党员也不一定能当人才用”,在他们眼里,能致富的就是人才,而没有认识到人才才能更好地致富。
(四)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村级人才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有的村推来推去就那么三五个人,党员人数占总人数比重普遍偏低,如河闪渡村,全村1930多人,其正式党员63人,预备党员2人,正式党员年龄普遍偏大。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地理及认识原因。由于天桥乡处于边远山区,条件差,环境恶劣,外出务工已成为了一条“热线”,导致青年新生力量处于分散、流动状态,村级组织难于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培养。有的年轻人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不愿入党,不想当村干部,认为有本事不如自己挣钱,加之个别村干部怕自己“位子”坐不稳,怕被后来者“夺权”,导致私心杂念严重,尽量不发展年轻党员。二是管理措施不健全。部分村对村级人才队伍的培养、选拔缺乏硬性措施,对本村人才队伍的建设既无领导分管,又无具体人抓;既无台账,又无名册;既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又很少组织开展业务学习、参观交流、科技攻关和辅导农民等活动。
为着力提升村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他们为群众服务、为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作贡献的作用,改变现状,势在必行。
1、要在选好“村官”上下工夫。加强村级人才队伍建设,乡、村应成立实用人才、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村级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以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为基本标准,按照“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的办法,把熟悉党务工作和懂经济会管理的优秀青年吸收到村级班子中,推行村级班子年轻化和村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拓展选人范围,鼓励本地乡土人才和外出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离退休干部中优秀人才回村任职。从大学专科以上毕业学生中选拔优秀青年,为人口较多、经济基础较弱的村配备书记、主任助理,从县、乡机关中选派德才兼备、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青年干部到新农村建设村、“一村一品”建设村和集中整建村中担任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为“村官”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要在育好“村官”上下工夫。一是加强对现有村(居)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和管理,使其在思想意识上切实认识到村级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乡现代远程教育阵地,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积极鼓励村党支部书记上学深造,提高其先富领富能力、民主集中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和建设队伍能力。在村级人才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各村大都采取了一定的有力措施,在海选过程中就有河闪渡村、天桥村等几个村新当选的村干部为当地实用人才。二是加强对农村党员和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骨干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他们在加强村级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天桥乡将农村党员和后备干部的培训纳入了年度计划,充分利用时间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三是要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工程,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管理。2006年以来,天桥乡以贯彻实施“村民自治”为契机,注重发扬民主,让群众选好带头人,管好领头羊,在积极参与村级事务中理解、配合和支持村委会工作,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措施,不但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而且村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明显增强,促进了村级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坚持把“村官培训当作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努力培育新型村官。重点以“基础理论”、“党性修养”、“世界眼光”和“实用技术”为主要培训内容,采取“请进来,讲”;“走出去,看”;“送出去,学”等方式,对村官进行分类、分期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以县、乡两级党校为主阵地,每年对村级干部进行两次培训,组织党校教师和有关涉农部门专业骨干组成辅导团巡回各乡镇对农村干部进行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五是建立后备干部培养联系人制度,各乡镇党委委员联系本乡镇重点培养对象,村“两委会”主要负责人联系本村培养对象,既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型”党员,又注重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选进“两委会”班子中来,做到成熟一个,使用一个。积极开展“三培三带”活动,建立种植养殖大户、党员致富能手等为主的乡土人才信息库,把党员经济能人培养成为村干部。
3、要在用好“村官”上下工夫。积极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努力提高“村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激发村干部工作活力。建立“村官”工资制。将村干部工资与县、乡国家正式干部工资一样按月及时发放,并逐步予以晋升。一是建立“村官”晋级制。选拔政治素质高、发展有本事、群众信得过、致富能力强的优秀村干部,享受副科级待遇。对有杰出贡献的优秀村干部,破格提拔为乡镇领导干部,享受公务员待遇。二是建立卸任干部补贴制。在解决好现任村干部待遇的同时,要认真摸底,严格核实,对卸任村干部给予适当的补贴,解除现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文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