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时评
大学生"村官"你在农村还好吗?
时间:2010-01-05 08:59:09来源:作者:贝宜可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江苏省泰州市自2008年以来,已选聘大学生“村官”539 名,其中2009 年选聘431名,分别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为了解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情况,特别是他们的真实思想状况,最近,泰州市委组织部会同人事局组织人员走访了全市大学生“村官”,并对大学生“村官”以及村民、村干部、乡镇干部、组工干部等五类对象,作了一次关于大学生“村官”思想状态和工作实态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3份,其中,村官487份、村民195份、村干部207份、乡镇干部71份、组工干部43份。结合个别访谈、集中座谈和实地察看等途径了解到的情况,对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进行了认真分析,力求展示大学生“村官”们真实的状态,为今后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村官”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大显身手,还是难有作为?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们纷纷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报考“村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们进村后,主动从村办公室工作入手,进行文字处理、文档整理、各种信息的录入和负责远程教育等方面工作,进而参与到村庄规划、道路建设、拆除违章建筑等中心工作。提到村办公室的工作,村支书们都赞不绝口。他们反映,大学生“村官”到村之前,村里的档案、远程教育、图书等都没人管,大学生“村官”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电脑操作技能,到村后,将村办公室的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

    大学生“村官”到底作用发挥如何?调查结果显示,38.3%的被调查者认为“发挥着重要作用”;54.9%的人认为“多少起一些作用”;3.2%的人认为“起不了多大作用,基本上是摆设”;3.6%的人觉得“不好说”。总的来说,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大学生“村官”自身对大学生“村官”发挥的作用是认可的,但回答“多少起一些作用”的比例偏高,甚至有小部分人觉得是摆设。我们认为,出现这种褒贬不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一些大学生“村官”尚未完全摆正自己的位置,存在想干大事不愿干小事的思想;二是农村干部群众对“村官”的期望值也不是太高。

    在谈及到村后的工作时,一些大学生“村官”感觉到了当“村官”的成就感,但也有大学生“村官”不时流露出无奈的神情,感慨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调查中,不少大学生“村官”反映,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事务,一般就安排他们干些打打字、写写报告、送送材料诸如此类的琐碎之事,大学生“村官”只是个摆设,有名无实,他们的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碌碌无为,实质成为“高级杂工”。

    在大学生“村官”们抱怨无用武之地的同时,村支书们也道出了他们的苦衷:并不是不放手让大学生“村官”们去干,而是农村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对情况不熟悉,工作起来反而适得其反。比如,去调解邻里纠纷,对事情的起因、两家的积怨及与其他群众的亲疏关系不太了解,贸然介入,往往会将事情搞得更加复杂。所以,村干部们认为,大学生“村官”的主要任务就是熟悉情况,“跟在后面看看、学学”。

    那么,大学生“村官”到底应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呢?在回收的487份大学生“村官”填写的问卷中,选“帮助做好文字处理、档案整理、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工作”的457份,选“加强道德建设,推动乡风文明”的398份,其他选项都是300份上下。在回收的516份其他干部群众填写的问卷中,也是这两项票数较高,分别是382份、289份。不同的是,选“自己带头致富,带领农民致富”的票数最少,仅有186份(见图1)。可见,广大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期待并不是太高,而是希望他们在推动乡风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做好村里的一些基础性工作方面发挥作用。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应当直面现实。一方面,要树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思想观念,从“小事”做起,尽快熟悉村情,积累农村工作经验,为当好“村官”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从农村干部群众的期待出发,在推动乡风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从而赢得村民的好评和信任。

    主动融入,还是茫然无措? 

    “先做‘村民’,再做‘村官’”,“听懂老百姓的话,努力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这是在大学生“村官”们任前培训中和刚刚到村时,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教诲和叮嘱。到村任职后,大学生“村官”们深深意识到,认识村民、熟悉村情是顺利开展农村工作的前提,应该主动创造机会,熟悉村情民情,加快融入农村。许多新上任的大学生“村官”都将认识多少村民作为阶段性工作目标,通过残疾人信息登记、外出打工人员信息登记、帮助农民办理阳光信贷等途径主动去认识村民,拉近与村民的距离。

    那么,大学生“村官”能不能真正融入农村社会呢?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在被调查的487名大学生“村官”中,认为“能”的占46.4%,认为“基本能”的占40.7%,认为“不能”的占1.0%,“说不清”的占3.5%;在被调查的516名其他干部群众中,认为“能”的占36.8%,认为“基本能”的占49.0%,认为“不能”的占7.4%,“说不清”的占6.8%(见图2)。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回答“能”与“基本能”的占了很高的比例,但其构成不尽相同。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认为“能”的多于“基本能”的,表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对融入农村信心十足;对于其他干部群众而言,认为“能”的远远少于“基本能”的,甚至认为“不能”和“说不清”的也占了一定比例,表明一些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真正融入农村信心不足。一些村民和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早晚要走,最终留在农村的将是很少数。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较慢,工作不尽如人意。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在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的过程中,大部人都经历了一个思想波动和心理调适的过程。思想上的波动主要体现在:一是用非所学,理想与现实有较大差距。大学生“村官”往往怀着远大的抱负和美好的憧憬,渴望到农村施展自己的才华,但农村相对艰苦的工作条件、复杂的工作环境、落后的思想观念,与大学生“村官”的心理预期依然存在着较大的落差。特别是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村官”,开始不太适应。有的大学生“村官”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条件那么差,参与排涝工作那么苦。”二是与在城市工作的同学相比有自卑感、失落感。农村的物质条件较差,社会交往范围较小,文化生活较为单调,尽管戴上了“干部”的头衔,但仍然是“泥腿子”干部,与在城市发展的同学相比,容易使一些大学生“村官”产生自卑感、失落感。三是工作无从下手,不易打开局面。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由于对村情民情还不太熟悉,一时还难以进入村里的核心决策与管理层,大事难介入,感觉到自己游离于中心之外。有的大学生“村官”虽然跟在其他村干部后面处理一些问题,但只是听听、看看,插不上话,帮不上忙,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作用发挥感到茫然。

    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农村社会,除受种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外,他们的“先天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此前,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还没有专门的“村官”专业,大学生“村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是从各类专业毕业生中选聘的,他们对农村情况缺乏了解,对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不太熟悉,现有的知识结构也不可能完全胜任农村工作(见图3)。虽然各级组织部门在选派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前,都进行了短期培训,而且在分派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到村时也考虑到了专业问题,尽量做到“村官”的专业与任职村的产业特点相适应,但是,除了少量发展农业和其它产业需求专业的毕业生外,更多的是学中文、英语、体育、音乐等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对于他们来讲,在农村根本用不上所学的专业,要创业或是对村民进行种养技术的指导,只能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我们认为,要让大学生“村官”尽快融入农村、尽快适应农村,关键在于大学生“村官”自身要克服主观和客观上的种种障碍,积极融入、主动融入;同时,也要求各级组织部门和乡村党组织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关心和培养,帮助他们尽快克服障碍,进入角色。

    创业为先,还是立足实际?

    近几年,特别是中央提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后,大学生“村官”备受关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其中,大学生“村官”创业是一个重要内容,媒体更是浓墨重彩加以宣传。在这次走访大学生“村官”过程中,各市(区)还分片组织了大学生“村官”参观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虽然有的项目刚刚起步,规模还不算太大,但对其他“村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大学生“村官”们的创业热情在问卷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当问及“大学生‘村官’迫切需要上级部门解决的问题”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创业扶持”。(见图4)

    事实上,在各地大力倡导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同时,无形中也给大学生“村官”们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于大多数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村官”而言,既缺技能、经验,更缺资金,在没有切实有力的扶持措施的情况下,即使能够贷到小额贷款,“散兵游勇”般各自创业,潜在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在集中走访后对部分大学生“村官”的书面调查中,不少人道出了对创业的真实想法。一些大学生“村官”感慨地说:“创业可能是每一个大学生村官梦寐以求的最好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有条件去创业。不少人缺乏资金与项目,创业有点不太现实。如果有人带领,以入股的形式创业,也许可以尝试一下。所以,现在只有立足于本身工作,做好村里的事情,以自身知识服务农民,为农民办实事。”

    据调查,截至目前,泰州市2008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已有一些人依靠当地特色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创办了一批项目,初具规模的20多个,涵盖了设施农业、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在察看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和了解创业意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设施农业项目对任职村村民确实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但也有一些创业项目与任职村一点关系也没有。有些大学生“村官”依托父母的产业或企业在老家进行“创业”,与任职村相距较远;有些大学生“村官”投资兴办豆腐作坊或饭店,可是到村时间得不到保证,成了单纯的创业者,为了创业而创业,而不是村干部。因此,如何处理好创业与管理村级事务之间的关系,亟需各地和有关部门对大学生“村官”加以正确引导。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有创业的热情和想法是好的,应予鼓励和支持,但不能强求每个人都去创业,而应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差别化培养。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