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教育培训是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基础工程。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情况不一,思想各异,有的是将农村作为干事创业的重要舞台,也有的是将其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临时跳板,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教育引导,帮助他们角色上由“同学”向“同志”转变,思想上由“城市”向“农村”转变,观念上由“短期服务”向“长期扎根”转变,要让大学生“村官”相信农村非常需要自己,农村能够锻造自己,农村能够成就自己。要健全培训帮带机制,通过“乡土化”培训、“走出去”学习、“手把手”帮带、“交流式”提高,组织大学生“村官”深入学习农村政策法规、农村产业化知识、农村实用技术、村务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和工作方法,为履行岗位职责、做好各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实践锻炼是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根本途径。“玉不琢不成器”。大学生“村官”只有经过实践的摔打才能有效增强实际工作本领。实践证明,早压担子早成才,晚压担子晚成才,不压担子难成才。要破除求全责备的观念,消除对大学生“村官”“太年轻”、“不放心”的顾虑,对看准了、潜力大的优秀大学生村干部,要敢于打破常规,早一点将其放到有利于促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岗位进行培养锻炼,要有意识地安排其多承担一些急、难、险、重任务,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砥砺思想、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三、不拘一格使用是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动力源泉。使用是最好的培养,对三年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在“公务员定向招考一批、村干部岗位续签一批、引导创业转型一批、支持继续学习深造一批、考核不称职淘汰一批”的基础上,遴选能力较强、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予以破格使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一是直接选调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二是对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优秀大学生“村官”直接提拔为乡镇党政副职。要按照“分阶段定标,跟踪式培养”的原则,利用五至八年的时间,通过“压担催熟”、“小步快跑”,让大学生“村官”职业生涯实现由“村党组织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乡镇副科级干部——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县级机关领导或县处级干部”的转变,切实增强其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四、管理服务并重是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要完善政策措施,坚持用事业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用好的机制留人,不断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服务工作。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任期目标。加大关注力度,不断创新载体,创造各种条件,对他们工作上关心支持,业务上加强指导,管理上严格要求,政治上重点培养,让他们真正得到社会认可,实现自身价值。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