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时评
切忌农村干部在扶贫中“倒爷化”
时间:2010-06-07 09:31:31来源:作者:赵慧
“对口扶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方式,反映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优越性。上到省与省“结对子”,中到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结对子”,下到发达城市的单位个人与欠发达地区农户“结对子”。在建设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对口扶贫显得更具紧迫性、更有意义。可最近一件事令我震惊。穗某单位负责扶贫某农村地区,该地区主业是种植红薯。在现代市场理念指导下,该地区农户被建议将红薯洗净、包装、贴上“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标签,将每斤售价从1元提升到3.5元。由于换汤不换药,“新产品”在当地少有问津。扶贫方的对策是摊牌制,即要求本单位职工每人每月领取两大袋红薯,作为一种单位福利的形式。
这种“自产自销”的方式具有讽刺性。可以设想,当红薯吃腻了,发达区的单位可以与同城其它单位进行交换,以“红薯”换“玉米”、以“红薯”换“花生”。在我看来,这种扶贫企图维系农村原有的落后的经济生产和发展方式,是摊牌式扶贫和机械式扶贫,治标不治本,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提升农村教育文化水平、提高农民种植技能、引导农户农业产业化等本质性扶贫措施鲜见。
另一个问题是,“无公害红薯”升值的2.5元竟然进了当地干部的腰包,农户的收入没有增加,还是1元每斤的收益。
可见,某些干部某种意义上已经“倒爷化”了,他们将贯穿全过程的公开、公正、透明原则抛之脑后。或许,他们觉得,为农户找到销售渠道,他们理应收取“中介费”、“服务费”。殊不知,其工作本质就是为民致富,他们拿着国家的工资,他们就应该干这些事。
对口扶贫工作中的对扶贫全过程的监督尤其是财务监督,资金链条的流向、扶贫机制的科学性和长效性值得深入考究。黄松涛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