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村长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农村真的需要大学生村官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村长们脸上又流露出种种无奈,砚湾村村长兼支书高全富欲说又止。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道出了自己的苦衷。他们村调来了一个村副支部书记,是经过考试选拔上来的大学生,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农村正需要高科技人才,农民需要新的思想,农业需要科学经营,但这个大学生来村没几天,就再也没来过,他照样领着工资,并在太原打工挣钱。
来到农村,却不为农村办事,当了村官却不为百姓谋幸福,反而自己一味挣钱,这成何体统?农村需要这样的大学生吗?要他有啥用?铺上村情况也如此,难道这是个普遍现象?那国家花大力气提倡大学生村官还有甚意义?政策是好的,却落实不到实用,这或许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弊病。
在这近十天的下乡调查后,我真的很难过,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生活,何时才能改善啊。农民们思想观念落后,不重视教育,医疗卫生无保障,靠天吃饭仍未变,这里太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头脑的大学生了,需要的是全心全意为农村服务的大学生,需要长期居住农村,准备把青春挥洒在黄天厚土的大学生。
迄今为止,中国共有3次知识分子回归农村热潮。上世纪20年代,为改造混乱的农村环境,知识分子开展拯救农村运动;建国后,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知识分子大规模下放农村。此次大学生下乡则掀起中国知识分子第三次回归农村热潮。正值中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学生下乡自然备受关注。
那么大学生能给基层农村带去什么呢?当然是文化和专业知识,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新信息,不同于传统的新的先进的观念, 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新的社会理念。所以大学生在基层可以致力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信息化社会的宣传,电脑知识的普及,法律知识的普及,公共卫生,观念的普及,环境知识的普及,文化生活的提高,经济知识的普及,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国家政策的传播。具体的,可以帮助村里起文稿、办板报、搞宣传、公关协调、搞咨询、查资料。帮助提高村容村貌,帮助提高环境绿化,公共卫生,甚至可以搞一些文化科技知识学习班,电脑运用学习班,少儿课外兴趣学习班,农村少儿体育运动队,农牧渔业技术的培训,普及,现代化农业的推广,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开辟,利用网络宣传农产品,帮助农民维权,农业合作社的管理,法律知识的咨询,普及等等。当然不可能样样都上,可根据每个人的专长,所在村的实际需要,选择一项或几项作为自己的目标,做出计划,和所派政府和村委订立共识,然后追踪考察评分。上级政府也应该定期给大学生适当的培训,训练他们的执政和工作能力。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能让他们在下边混日子。
一位叫刘白孩的网友在博客中发了这样一个帖子:往农村派大学生村官是反动的!
“大学生当村官是大学生非常痛苦又非常无奈地选择,如果能在城市里一显身手,说什么也不会到农村当村官。为了日后的前途,现在不得不忍辱负重。只要有远走高飞的机会,这些大学生村官会毫不犹豫地“逃走”。
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是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只有本村村民才能竞选村官。但是上级领导却违法给农村委派大学生村官。这对基层民主是一个反动!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大学生村官给农村造成损失怎么办?是上级领导给村民赔偿?还是追究大学生村官的民事赔偿责任?总之,往农村派大学生村官使村民陷入三难境地,村民苦不堪言!我奉劝上级领导不要再给农村派“大学生村官”了。这样做吃力不讨好!还会给农村带来不稳定因素!”
他的话有一定道理。我们在和村长们交谈中也听到他们提到这个问题。村长们的建议是大学生只能配合工作,配合村长、村支书做好工作,不要总负责工作,因为农民间需要协调关系,情况很复杂。然而,现在村官流失率正在增加。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中伯介绍,四川选派大学毕业生到村上工作始于1999年,主要是各地自行挑选部分大学生到村工作。近10年来,全省先后选派的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现仍在村(社区)工作的不足3000人、任村(社区)干部的不足500人,流失率达70%以上,特别是条件较艰苦的地区,几乎留不住人。
刘中伯认为主要有4个原因:首先是工作重视不够。其次是经济待遇偏低。第三,教育管理工作没跟上。第四,政治激励不到位。
希望国家认真总结经验,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