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过去中国农村青年通过上大学争相到城市发展、定居的情景形成对照的是,近年来中国城市就业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把目光投向农村。中国政府正加大对农村政策和资金投入,有组织地输送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并特别指出,要积极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的有效途径,这是对‘大学生村官’现象的肯定。应该说,这是给“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事物注入的一针强心剂。那么,中国的“大学生村官”到底应该如何走好呢?
一要在政策上倾斜。2005年6月,中国发布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在此政策指导下,中国很多城市开始有组织地输送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广大农村。但是,毕竟基层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诸多方面远不如城市好,所以,对于大学生到村任职,作为党委政府一定要在住房、待遇和将来的重新安置等方面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好让大学生到了基层后能够安心工作,做出成绩,不至于将到村任职当作人生的一个“苦难”。
二要在制度上完善。尽管一些地方已经就“大学生村官”问题进行了一些制度上的探索,比如广东省委规定,今后凡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进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干部,都将被安排到基层单位挂职,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但是,有些地方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并没有一个完备的制度保证,往往是一派了之或者长期不闻不问,使得很多下派的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而纷纷“孔雀东南飞”。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要抓紧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一系列制度,使大学生愿意下去,下去了以后能够有所作为,真正给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要在精力上投入。对于被选派的或者主动要求到基层锻炼的大学生而言,能否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作出一番业绩,关键看能否摆正自己的位置,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大学生村官”要将到村任职作为一种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要虚心向村里的老同志学习,不能孤芳自赏、眼高手低,吃不得苦、受不了罪;要受得起清苦,耐得住寂寞,真心实意地将自己的心扎入农村,将自己的身沉入农村,将自己的爱奉献农村;要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新观念、新知识引导教育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级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最底层,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当然需要具有现代意识的领路人。“大学生村官”的存在,必将为年龄结构老化、知识层次低下的村级干部队伍补充新的血液,带来新的活力。希望“大学生村官”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