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晚上。新街口。南京雨花台尹西村的“村官”张超和江宁秦淮社区的“村官”傅杰进城了。
张超到了约定的采访地点,远远地看,他跟这个城市并没有隔阂。摊开一只手掌,张超说,其实自己很少进城的,一个月来的次数,五根手指绝对数得过来。有的时候,一个月一次都不来。
回到本乡本土做“村官”
1985年出生的他,去年从淮阴师范学院毕业,专业是法学。去年,南京市公开面向社会招考“村官”,他顺利被录取,分在雨花台尹西。尹西是他的家乡,能回来工作,他很高兴。
2007年9月17日这天,张超正式到岗报到,职位是村主任助理。从家到村办公室,走路10分钟,上下班很方便。出去念了几年大学,村里有些人不太熟,花了一周的时间,他强记了村里一些人的名字。作为土生土长的尹西村人,在自己家门口工作,自然没有任何语言障碍。
从9月份到岗,到今年3月份之前,概括这6个多月所做的工作,他用了“打杂”这个词,填表格、打字、复印、端茶递水什么的,都做。感触最深的事情是2007年的人大换届选举,从前期的准备、张贴公告、组织村民、表格填写、统计数据、上报,一环环工作,一一做完之后,让他工作以来第一次找到了成就感。
因为委屈,曾经大哭过
像张超这种能回到土生土长的农村做“村官”的,毕竟是少数。傅杰是镇江人,在南京念的大学。在去年南京市招考的大学生“村官”中,他年龄上已经属于“大哥”级的了。1979年出生的他,200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毕业后,他在上海南京路的一家外资企业找到了一份人事管理的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是3800元,单位给他办了梦寐以求的上海户口。
这个时候,他收到了江宁百家湖街道办事处的面试通知。再三考虑下,他还是决定回南京,一是因为在南京上了四年大学,对南京有感情。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份社区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正好对口。回南京后,他被分到殷巷社区当社区主任助理。
工作一周后,傅杰的情绪坏到顶点。从上海南京路那样繁华的地方,到南京农村工作,环境的差异让他产生了心理落差。社区的工作是直接跟老百姓打交道的,有的老百姓喜欢中午喝点小酒后,没事就到社区办公室坐坐,发发牢骚,刚参加工作的傅杰成了牢骚的对象。回家后,他越想越觉得委屈,并且大哭了一场。
时间让他慢慢适应了这份工作。一天,他在附近复建小区转悠的时候,发现小区没啥特点,他想到了一种可以美化小区的东西——礼花灯。得到领导同意后,他开始行动,一个人跑去商品房小区转悠,把在礼花灯上找到的厂家电话地址抄下来,回来一一打电话给厂家。亮化后的小区,夜晚找到了一点城市的味道。
不管以后出路如何,现在多做点事情
大学生“村官”的普遍任期是3年,3年后,除了那些自愿留在农村工作的,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离开农村,重新择业。有人说这些大学生村官是农村的过客,是摆设,但他们自己却不这么认为。
当了快5年“村官”的傅杰说,平常工作直接面对的是基层群众,工作繁琐,“事情不好做,但事情还得做”。当年的同学,有的读了博士,有的出了国,年近30的他说:“只能说,每个人都要走自己的路吧,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我希望自己走好。”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