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不但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通道。
据了解,北京市从2005年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08年京郊区县要实现村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目前,全市有大学生“村官”5000多名。这些大学生“村官”大多担任着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和村团支部书记职务,活跃在京郊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
4月15日,记者来到北京门头沟区东马各庄村,采访了这里的三位大学生村官。张犇,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2006年7月16日到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东王平村,任主任助理,同时协助做垃圾分类方面的工作。
“在这两年的工作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这让我终身受益”,张犇告诉记者,来到村里后的半年多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从陌生到了解,再到信任的过程。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把书记制订的制度用电脑打出来,同时修改一些错别字和用得不得当的词,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开始可以按书记给出的大体的框架补充实质性内容,现在基本可以做到按照书记提出的要求拟订一项制度,拟好后由书记修改。例如东王平村的垃圾分类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等的制订工作,张犇都参与了,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大学生到农村可以干些什么,张犇总结出几大“员”,即村级建设的参谋员、制度建设的助理员、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调研员,撰写材料的文书员、电脑培训的教导员、学习英语的指导员、广播的宣传员、宣传报道的信息员、流动人口的管理员、普法专员和信访接待员。
张犇认为,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村官要尽力访民户、听民声、查民情、集民意、纳民智,向村干部建言献策,架好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桥梁。(记者 杨媚、万世成)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