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多开展谈心,积极正面引导。针对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农村一线工作后与现实差距太大,容易产生的心理落差和生活不便等问题,一方面县委组织部、乡镇主要领导适时的与他们谈心,认清形式,在思想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定期开展大学生“村官”的座谈会,邀请优秀的农村工作者介绍工作经验、谈认识等方式,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坚定他们扎根基层的信心。
二是多岗位锻炼,注重素质引导。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不同时期的培训,科学选定培训内容,对村官进行农村工作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到农村一线岗位采取新老结对传帮带等形式,由易到难,渐近的开展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发展教育、远程教育、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并鼓励他们大胆参与村重大事项决策,帮助大学生“村官”能较快适应农村,扎根基层。
三多方位接触,引导特长发挥。结合大学生各自特长,从实际出发,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创新工作思路,解决村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农村工作管理方式的转变。比如,有的是计算机能手,积极安排在远程教育管理和维护以及运用网络手段来推销农产品。有的热心于群众文化活动,按照现代乡村文明的要求,引导村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凝聚力不断增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实行发展党员优先培养、选用支书优先使用、招录公务员优先录用、推荐荣誉优先等考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