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结合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采取“三个一批”的方式,加大实践型、知识型和技能型村干部选拔力度,累计选聘537名优秀大学生进入“村官”行列,全市57.7%的村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提升了新农村建设一线指挥部的战斗功能,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输血”,从高校毕业生中选聘一批大学生“村官”
市委组织部、人事局研究制定《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采取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基层锻炼和选聘高校毕业生进村就业相结合的方式,按照组织报名、资格审核、考试体检、培训派遣等程序,选聘大学生“村官”436名,占全市村干部总数的22.9%,80%以上的大学生担任村党组织副书记、村主任助理等职务,为新农村建设输入了新的源头活水。
二、抓“活血”,从机关干部中下派一批大学生“村官”
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十百万”示范工程,从市、县、乡三级机关选派202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挂职锻炼,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等职务,建立健全培养锻炼干部、提升能力素质、互帮互助新农村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去年以来,下派干部累计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争取项目41个,落实资金183.9万元,帮助输转农村劳动力9885名,硬化村组道路253公里,新建和改造小康住宅11837户,新建沼气池7236座,解决了5.6万名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抓“造血”,从现有村干部中造就一批大学生“村官”
市委组织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鼓励村干部学历教育,举办村干部大专班,鼓励年富力强的村干部参加党校、农广校、电大、函授等各类大专班学习,提高村干部队伍学历层次,全市已有159名村干部通过在职、脱产、函授等方式参加各类学习班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占全市村干部总数的8.3%。目前,全市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86名,占村党组织书记、主任总数的11.3%。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