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地方要闻
大学生村官:灾难中显现责任
时间:2009-10-28 15:10:5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游侠

527下午3点,目睹了道路两旁触目惊心的残垣,一栋栋张牙咧嘴的房屋,周边青山上被泥石流啃噬的突兀的灰白,穿过不时扬起漫天尘土的曲折的山路,我们来到了四川省彭州市重灾乡镇之一——通济镇。

花溪村、天生桥村这两个昔日美丽的村庄,此时已被突如其来的地震改变了模样。两个村庄找不到一栋完整的房屋,片片废墟上,挖掘机、推土机正轰鸣地工作。不远处,是一顶顶新支起的帐篷,搭建移动板房的军人、武警以及众多的志愿者正紧张地忙碌着,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人们可能不会想到,在这儿组织协调的,竟然是两名 “80后”的大学生村官——25岁的廖风光和23岁的杨建,他们分别是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

大灾降临 他们首先选择抢救村民

512下午228分。廖风光正在大山里一户人家做林权核实登记。忽然一阵剧烈的晃动,四周的桌椅板凳和家具开始乒乒乓乓地向他砸来。他马上意识到:地震了!

“大家快出去!”廖风光一边喊,一边推着村民往外跑。刚跑到屋外,他们刚才待过的房子就在他们身后轰的一声垮塌了。这时,大地在剧烈颤动,平时几秒钟的路程此时变得异常艰难。大山像不甘被缚的怪兽,不停扭动,山体滑坡造成的巨大烟尘遮挡了大家的视线。

“拉着我的手!大家手拉手站着别动!”在廖风光的指挥下,惊慌失措的人们紧紧地拉着手站在一起。几分钟过后,当烟尘慢慢消散,所有的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大家别慌。” “找没有高大山体的地方先待着。”惦记着山下村民的廖风光甩下这两句话,就一边躲避着纷纷落下的碎石,一边往山下冲去。

此时的山路已经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才跑出几百米,廖风光就发现,由于一旁的山峰整体崩塌,平时熟悉的山路已经被掩埋了,从这儿下山已不可能。

无奈之下,廖风光原路返回。看到村民还在呆呆发愣,他迅速把强壮的劳动力组织起来,两三个人一组,到四周的房屋废墟上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木料、油布,并抢出一批粮食,在山顶空旷处搭建起临时的简易住所。四处寻找之下,山上的多名村民都被召集到了这个临时居住点。

而此时的杨建,天生桥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正在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谈起那个黑色的时刻,一片惊叫声仍回响在她耳边。

“大家往上跑,不要往下跑。”正在镇政府4楼会议室开会的她,跌跌撞撞随着大伙跑向3层的露台。刚跑到露台,再也无法站稳的杨建就一下扑倒在地,眼睁睁地看着四周的房屋在轰鸣声中坍塌,漫天的粉尘呛得她一时喘不过气来。

震动间隙,杨建迅速冲到楼下,四周到处都是呻吟声和呼救声,她马上掏出手机拨打120110。通过时有时无的信号,杨建联系上了天生桥村的村主任,得知当地村民已转移到安全地方后,杨建随即加入到抢救受伤者的队伍中。废墟中,杨建一边哭着一边用手奋力地扒着……

一直忙碌到深夜12点多,当抢救伤员的工作稍微轻松点后,心里牵挂自己所在村村民的杨建坚决地向镇政府提出了请求: “我要回天生桥村。”她说: “我是村的党支部书记,我不能不回去看看。”

131点左右,杨建回到了天生桥村。由于地震导致断电,村里漆黑一片。经过大半天的抢险救灾,多数疲惫的村民已在露天或临时搭建的窝棚里睡着了。杨建找到了村主任。她说: “我现在马上返回镇里,现在余震不断,道路快不通了,手机也没了信号,但受灾的情况一定要报到镇上去,争取外援。明天一早我就回来!”

谁也没想到,连夜返回镇里的杨建又冲到了抢救伤员的队伍中,一直忙到早上6点。在向镇里报告了村里的灾情后,她又匆忙返回了天生桥村。在此后的4天里,杨建就再也没有睡过觉,哪怕在床上躺上一会儿。

冒着余震 他们率领群众及时自救

513,廖风光和杨建就各自带领着村民开始了抗灾自救。

在大地震的撕裂下,花溪村6892387人已无一处好房。廖风光把住在山上的村民接了下来,把村民分成抢救物资组、老人儿童安置组、生活必需品保障组等几个小组,有秩序地开展着工作。

514,看着村中居民四处乱搭的窝棚,有的甚至建到了危房旁,廖风光开始考虑:一定要把大家的灾后住所安顿好,绝不能因余震再次出现人员伤亡。在村委会的大门外,眼前的河滩地吸引了廖风光的目光,他当即决定,要在河滩地上整理出一片50米宽、90米长的空地,把受灾的村民集体安置在这里。在和村民紧急商议之后,他们开始了重建家园的自救工作。各家把能用的砖和木料从废墟中扒出来,由村里统一搭建临时安置所。

地处大山更深处的天生桥村,4891400多人的房屋全部垮塌或成了危房,而不断的余震导致道路难行,通讯中断,更可怕的是很多村民的粮食被倒塌的山岩埋在深处,出现了断粮。杨建14日一早就艰难地走到镇里,领到了一批救命粮,但往回运送粮食时,沿途经过的几个村庄的村民看见有运输粮食的人经过,马上围了上来。看着同样被饥饿折磨的村民,杨建只好把本来属于自己村里的救命粮分出一些,再分出一些,等回到村里时,杨建已经两手空空。

“我们当时还不理解,觉得人家别的村都有粮食吃,怎么就我们村什么都没有呢。有的人还责骂她,说她没用,连村里的粮食都保不住。”天生桥村的一位村民说。

看着众人责怪的眼神,杨建却出奇的冷静, “大家放心,党和政府一定不会忘了我们!粮食没有,我再去要。”这次杨建带上了村里的一辆小型车赶往镇里。装上粮食后,一路飞奔地赶回了村里。

看着高兴的村民,杨建却有点不好意思。 “今天我做了件糗事,见了镇长我哭了一鼻子。”这个23岁的要强的 “女娃娃”,在救灾中没落一滴泪,在得知自己家的房屋出现坍塌时没落泪,却为了1000多名几天水米未沾牙的村民落泪了。 “不怕难,做了泥鳅,就不怕泥糊眼!我必须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叫村民们在灾后能安心。”说话时,杨建连日奔波被太阳灼晒而发黑的脸庞露出了笑意。

“谢谢各界对我们村的关心,没有外界的大力援助,我们这大山深处的村子还真难办。”握着杨建伸出的黑黝黝、小巧而有力的手,我们的心再一次被震撼。

廖风光、杨建这两名大学生村官,都是彭州市2006年 “一村 (社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中的成员,分别毕业于西华大学和成都大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农村基层磨炼后,200711月,两人经过每户一票投票、村民代表投票、全体******员投票这种公推公选的方式成了这两个村历史上最年轻的党支部书记。任职不过半年时间,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他们摆出了一份特殊的考卷。

眷恋脚下这片土地 他们同村民一起昂首走向未来

“带着春天的梦想/揣着花朵和爱情/我们是走在乡村的大学生/不忘粮食的恩情/不负美丽的青春/梦想和庄稼一起成长/我们走自己的人生……”彭州市人事和劳动保障局专门为该市目前总数为389人的 “一村 (社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谱写的歌曲,描摹着他们的梦想和****。

523,温家宝总理到彭州视察灾情,来到了重灾区通济镇花溪村视察灾民安置情况并慰问灾民。看到花溪村井然有序的安置规划和场景,温总理给予了较高评价。

“见到总理时,我有点紧张,但后来也很坦然,因为我能想到的、能做到的,我都做了,我对得起我这个村官的位置,也对得起这个村的村民。”527日,嘶哑着嗓子仍在安置现场忙碌的廖风光指着正在紧张安装活动板房的工地说, “目前这个灾民临时安置点就在我原来规划的河滩地上,并加宽了。设计的是安置1050户人家,目前运到的活动板房有600多套吧。不仅我们村,周围村的受灾居民也都要安置到这里来,初步估计,在65号前要全部安装完毕,灾民们就能搬进来了。”想到村民们将要住进条件设施较好的活动板房,而不用再住在帐篷里时,廖风光一脸的兴奋。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我们村住在半山腰的第12小队的8户人家,”527日,在通济镇遇到杨建时,她担忧地说。 “前几天青川发生的6.4级的余震,使那座山出现了最宽足有5米的裂缝,小的裂缝就更多了,万一再有大的余震,随时有山体崩塌的可能。我一定要说服他们搬下来。这不,我这次来镇里就是和领导商量一下该采取什么措施,即使他们怪我,我也要走自己的路,我要对生命负责。”

廖风光和杨建,这两名 “80后”大学生村官,在天灾面前,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这份特殊的答卷。塌实、诚信、吃苦,这些曾远离 “80后”的评价词汇,却为我们最准确地描述着这样有责任、敢担当的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