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
新任大学生村官赢得民意
更为年轻的徐文洁,在前不久的村委换届选举中,刚刚被村民们推选为村民委员会副主任。
2005年,徐文洁还在齐齐哈尔大学校园里担任班委,对于今后毕业就业,她还没有太多的打算。直到2007年7月毕业后,她通过考试,成为瑞安市潘岱街道6个村主任助理之一,回到老家后岸村工作。
/link尽管如此,和这两位并不相识的“前辈”一样,徐文洁也有着自己的理想:用自己更多的知识,作出一点创新,把社区建设得更现代化。
而回到故乡的徐文洁却觉得有点不习惯,“尽管我是本村人,可是从上中学离开家,已经七八年没有回来了,村里人有好多都已经不认识我了。”不过,毕竟出生在这里,徐文洁对村里的基本情况还比较了解。
“在日常工作上,我以晚辈的身份和村民沟通,大家都觉得很亲切,很快又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徐文洁说,“除了多学习经验,我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村主任助理的位置上工作了10个月后,徐文洁也渐渐地有了施展拳脚的想法。“村主任助理,只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在这几个月的工作中,当然也有和老同志在想法上不同。在这次换届工作中,我就找村书记和主任沟通,希望参选,更好地去服务家乡父老。两位老同志都蛮支持的。”
今年5月6日,23岁的徐文洁面对全村1200多位村民期待的目光,凭自己10个月的工作基础,让后岸村的村民以最热烈的掌声,将她推举为村民委员会副主任。
●对话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
对话人:浙江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副处长王应有
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年上半年,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已经有近300名,而且许多成为主要干部,这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王应有(以下简称王):现在,许多家在农村的年轻人通过民主选举,被老百姓选为村干部,这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作为民政部门,是鼓励和支持年轻的大中专毕业生依法参选的。
记:为什么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参选?
王:文化学历较高的年轻人,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能够改善班子结构、工作理念和方式,带来新空气。
现在的农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组织和行为方式日益多样化,公众需求多层多样。传统的以家族式、家长式管理的“村官”,已经难以适应了,这就需要“新鲜血液”。
记:缺乏经验和阅历的年轻人,能够提供符合要求的管理吗?另一个方面,年轻人对自身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诉求,他们能不能扎根基层?
王:我们设想,将来可以在村官里的年轻人当中,选择有一技之长、文化学历较高的,进行专门的社会工作意识、社会管理工作经验的培训。引导、组织具备一定社会工作理念、方法的年轻人,能够在村班子中发展,为村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
记:在此之前,许多高校毕业生已经在基层组织中工作了一段时间,他们能够胜任吗?在实际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王:对于年轻“村官”,空间还要进一步扩大,目前原有的村班子还不够放手,年轻人也还不能独当一面。目前大学生“村官”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边缘化的情况。实际上,真正要成为新型的“村官”,还需要一个再乡村化的过程,这不是重复,而是一种提升,也是了解、适应、满足、提升的过程。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