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热点聚焦
网友评论:大学生村官计划能否使科学技术长入农村
时间:2009-10-28 14:28:1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山人

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计划从此开始实施,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被赋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承载可谓重矣,但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能承担起这么重的历史重任吗?这是创新培养干部的途径、还是 “穿新鞋”走传统干部管理体制培养干部的“老路”?

一、选派大学生村官是否是下派科技副职的继续

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中共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之后、为了加速科技长入经济,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及地方政府,都提出了科技兴省、科教兴省的战略。为适应这一战略,各地出台了文件,吸引科技人员向企业、基层流动;增设了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有的地方还提出设置科技副村长等主管科技的行政副职,从增加科技领导职数的角度,加强抓科技进步工作的领导力量和力度。

实践证明,科技副职并没有加速我国的科技进步,也未能推动科教兴县、科教兴市、科教兴省、科教兴国的进程。科技副职无非是给各级地方政府增设了一个管理科技工作的领导,从形式上看,使地方科技工作增加了重视科技工作的“标签”。但是,因为他们所任职务是科技副职,所以管辖的战线也是科委等几个非实体的单位,其权力绝非工农财等实体部门副职所比拟。基层科技工作不比国家、省的科技工作,国家科技部(科委)是热衙门,而地方特别是市、县科技部门是冷衙门。基层的科技工作、特别是科技进步只能依附于工农业生产而存在,如科技项目、科技攻关、科技计划、科技经费,无不与具体的生产部门相联系,他们能超越主管领导进入别人的职权范围内行使科技进步的职权吗?科技副职的作用岂能比行政正职抓科技进步的力度大?这些科技副职进入基层后,使本来已经人满为患的地方政府领导分工更加细密,可想而知,细密的分工使科技副职工作更加“虚化”,因而科技副职在实践中多变成了一批形式上的下派“领导”,而实际上的可有可无的“官员”。这批人是人才,如科技副县长,有的是大学教师(系主任、书记),有的是省厅局的处长,但他们因为环境使然,都变成了所进入单位的“飞鸽”牌干部:挂职时间一般3年左右;在基层呆一段时间,回省城呆一段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科技副职“飞鸽”化,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

在县、乡镇科技副职“飞鸽”化的背景下,再向村级选派大学生村官,不仅仅是违背了村民选举法,而且是在县、乡镇存在一批“飞鸽”牌科技副职的同时,又在为村庄增添“飞鸽”牌大学生村官。试想,这些“飞来飞去”的“官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起到什么作用?农村缺少这样的村长助理吗?

用增加领导职数(如什么工作重要就建立一个领导小组、办公室)来加强某项重要工作,是我们国家计划经济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行政方法。80年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开始,所以,那时推进科技进步的手段仍然是传统的措施是不奇怪的,也是现实的需要。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再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否是沿着下派科技副职的思路、重复着“重视科技工作昨天的故事”。

二、农村缺少管理干部还是市场经济新体制、机制

现在的县、乡(镇),是否缺乏科技型领导干部?就表面上看,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改革开发以来,实行干部“四化”政策,县、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的学历普遍提升,县、乡镇长、书记、副职(包括科级、股级干部)一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或进修后的大专、本科学历),有的甚至是研究生。县里除行政机关之外,还有着庞大的事业单位,其中涉农的就有教育、卫生、农林水等专业技术人员数千人以上(县大、小人数也不等)。乡镇行政干部村均达1人以上;而存在于乡镇政府之内的农林水机畜等事业站所,其人数一般是公务员的24倍左右。乡镇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一般也都是大中专毕业生。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是科技试验、示范、推广,但他们事实上在从事着行政工作。现在因为事业单位“编制”问题(事业“编制”因为人事制度改革,更有含金量,所以“编制”被大量寻租而愈紧张),限制了应届大学生向县及乡镇事业单位流动;否则,县及乡镇的科技人员可能还会增加。

我国建国以来,行政建制设到乡镇(人民公社)。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抓农村工作,一般采取下派“工作队”的工作方式。在抓党的中心工作中,往往组建领导挂帅的“工作队”进入农村,帮助村干部们抓工作。乡镇(人民公社)行政干部、农林水机畜等事业站所的干部共同编队,实行“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办法,围绕中心工作抓农村工作。在人民公社及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之前的乡镇时期,都是这样行政;其实,即使现在,也还沿袭传统的工作办法,不同的是,长住农村的“工作队”没有了,“游击队”出现了。由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抓征购粮或组织其它农产品进城的历史任务没有了,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也从党的中心工作中消失了,现在不需要也不存在下乡的“工作队”了,乡镇干部的行政工作压力减轻了。因为新农村建设,农村的道路好了;现代通讯的使用,信息传递、信息交流变得容易了;乡镇都配有公务用车,坐上小汽车,下去转一圈,需要什么情况,再与村支书、村长手机联系,情况就都掌握了,所以干部下乡不用象过去那样扛着行李卷在农村住了。现在的乡镇干部也在“飞鸽”化、“游击队”化,他们多数人住在县城,工作在乡镇;有的原住乡镇,也到县城买楼居住,居住在乡镇的干部越来越少,下乡的时间越来越短。少下乡扰民,农村工作不是也干得有条不紊吗?

乡镇干部的“飞鸽”化提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应该改革,以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效率。乡镇农村不是干部少了,而是干部多了,农村不缺行政管理干部;更不缺少行政化科技干部和“跑龙套”的大学生村长助理。农村的科技人员行政化,表明农村存在的科技人员缺少的问题是一个“伪问题”。农村最最关键的问题是缺少能够激励科技人员敬业奉献的政策措施和市场机制;农村缺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科技试验、示范、推广人才和经济建设实用人才。县、乡镇两级事业单位体制需要改革,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相关改革意见和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员工管理办法,但改革效果并不明显。事业单位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尚需探索。

解决科技长入经济的措施不是增加科技副职干部或村长助理以加强对科技的领导的问题,解决农村科技人员缺少的办法也不是采用“空降”式向农村下派大学生的问题。解决大学生进入农村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关键是深化改革:采用政策引导、市场吸引的方法,创造农村宽松、透明、公开、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吸引科技人员——大学生们进入,走市场配置人才之路。解决了传统体制的制度性障碍,建设了好的环境,人才就会向农村流动,向需要的地方流动;那么,进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人才也无需财政支付工资或以公务员“编制”等行政化手段相诱惑。

三、影响农村科技人才缺少的原因主要是体制性、制度性因素

用数学模式可以计算出推动县及乡镇、村经济发展科技人才缺少的数量;然而实践中存在的现行的制度性障碍,却创造了人才难进的地方“小气候”。一是医疗卫生行业缺少人才。如国有医院大学生进入无“编制”;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难;农村实行一村一所(卫生所),你要另开诊所不批准(不符合一村一所原则),所以一些农业县份、恰恰是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应届大学生纷纷去他乡寻求就业。改革报道,宿迁医疗体制改革,说那里的诊所比厕所多,药店比饭店多,这是否是科技与经济的接触面再扩大,使老百姓多了许多选择。这可能给管理带来了难度,但却能给老百姓增加了许多方便。我们习惯了严管、管住、管死。管死了最有秩序,然而人民需要千姿百态的生活,不喜欢死气沉沉。

二是村级小学近几年都解散了的问题。考究农村小学解散的原因,是因为农民重视孩子的前途,他们要为孩子选择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实际上是农民突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通过教学“市场”选择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而村级小学的教学质量是各级学校最低的。原因是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去任教,去了也难留住(笔者70年代在农村教学时,农村学校就有很大一批“飞鸽”牌城市来的年轻教师),所以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一方面是城里的学校人满为患,另一方面农村的学校却缺少教师,然而我们的政策并没有激励大中专毕业生在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有的部门的领导还在农村教师进入乡镇、县城的时候进行权力寻租。现在村级小学都解散了,孔老夫子时代就有的村学不复存在了,政府不用向农村下派教师了,但农民供养学生上学的负担也加重了,78岁的孩子已经远离父母去异乡求学了。

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是农村农业生产最直接的科技源泉,但现行的技术推广还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体系,农村基层累、基层苦、基层工资低、职称晋升难等制度性因素造成农业学校毕业生愿意留在大城市,不愿意回到县城;回到县里后不愿意到乡镇,到了乡镇千方百计进县城。这样的利益导向机制,农村科技人才必然缺少。县里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或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总站,强化了配套的建设。可是,他们在“改革”的实践中,为了解决经费及人员积极进城等问题,使人员相对向县城集中,客观上造成乡镇科技力量在弱化;在乡镇的想进县城,进了县城就无动力下乡。因为体制、机制问题,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仍然在行政化,或实行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在搞商品化(经营农药化肥等)。农村联产承包前,每个乡镇生产单位仅有十几、二十几个大队、5070个左右生产小队,技术推广用现场会的形式就行了。而现在,一个农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一般乡镇大的有近万户,小的也有几千户,传统的技术推广办法不适应了。然而现实却是,传统的科技试验、示范、推广无法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适用于农村千家万户渴求科技服务的体系。

要改变农村科技人才缺乏的现状,关键是要先建立新体制、机制,激活原来在县、乡镇工作的“大中专学生”。连这些宝贵的多年在县、乡镇农村工作的科技人才我们都没有激活,再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其效果可能不会理想。原来的科技人员没有积极性,纷纷从农村逃离或“隐性”逃离,外来的大学生村官岂能有积极性,他们哪里会“真心实意”到农村去。如果农村多了三心二意飞来飞去的“水上漂”人才,再增加100万于农村何益,于国家何益。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