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见一个朋友发给我的一篇文章,是鲁国平先生写的《大学生村官,我要对你说“不”! 》,觉得有些可笑。
我就是鲁国平大先生批判的那群“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我并不是想为自己辩护,而是想把现在的真实情况说出来,免得更多的人误解。
鲁先生在文中“着重”探讨的大学生做村官的不良因素有以下四点:
一、村官尽管是中国最小的行政单位,可是工作却非常复杂,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毛孩子想领导好素质参差不齐的农民们纯粹属于天方夜谈,毕竟作为直接面对社会尖锐化矛盾的村官实在不容易,可以这样说官越大越好当,越小的官没有多大权力不仅老百姓不买帐,工作也难做.一般老油子本地村官都头痛,何况那些娃娃兵?
二、大学生人生地不熟,甚至对农村和农业生产就是一窍不通,这样的村官还是不能够一次性的做村长,得做副职一段时间有人带才好,怕不扎下去没有三年根本不能够担当重任.等三年后他们刚刚适应农村环境,又要大多数都返回城市,势必形成完全走过场的“面子工程”!
三、当前下乡的大学生村官最高每月2500的月薪全年就是3万,这对于贫困地区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农村本身便是需要减负的地方,资金从哪儿来?要本地出是否容易引起老百姓的不满,会不会产生进一步的抵触情绪?这些都是问题!而由上面出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广大纳税人没有理由去随便为大学生村官学费买单!
四、大学生身份十分难确定,组织管理和政治出路等无法落到实处!此外,村组织里以及和乡里关系复杂,岂是一个个外来的毛头小孩能够把握中国官场的风云?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村官难以作为,其中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更加有官场潜规则的原因!
其一、大学生当村官是协助主任和书记的工作而非当领导。首先我想冒昧指出鲁先生的一小点失误:“村官尽管是中国最小的行政单位”。村官不是行政单位,是在村委会工作的工作者。乡镇是中国最低一级的行政权力机构,而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大学生村官进入村、社区一般是村主任助理(非党员)和村支部副书记(党员),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可见并不是象鲁先生理解的“领导好素质参差不齐的农民们”。我们是缺乏工作经验,可是难道就因为我们缺乏经验我们就不去学,不去尝试,不去积累?我想问问鲁先生:你大学毕业的时候有没有工作经验?你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因为你经验丰富被录用的吗?
都知道基层工作复杂琐屑,但是只要在基层工作过的人都会说:基层是最磨练人的地方,是最锻炼能力的地方。鲁先生也知道中国当前“最缺的是有基层实践锻炼经历的人,特别是缺少直接担任过村官、与最为基层百姓零距离‘亲密接触’的干部”,为什么还会浅陋地认为村官是为了领导谁,而不能理解村官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难道到基层把自己的剑磨得更锋利些也是不对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