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地方选拔大学生当村官。对此,人们评价不一。丹阳自1999年开始,先后选拔了4批80名大学生当村官。下面结合丹阳的操作实际,谈谈对此的思考。
一、关于选拔大学生当村官的必要性
有人认为,村官必须熟悉农村工作,对农民的疾苦有相当多的了解,对农村的发展,有足够的构思,能够被村民所信赖。而大学生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选拔大学生当村官并不可取。
表面上来看,这样的观点似乎合情合理,无可辩驳。但是,从我们丹阳选拔大学生当村官的实践来看,这一观点是孤立的、片面的看待问题的结果。固然,大学生有诸如不熟悉农村工作之类的不足,但是从农村现实的需要来看,选拔大学生当村官将是必然的趋势。
首先,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转移向城市,留在农村的青壮年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农村基层组织职能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等原因,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日趋老龄化,急需新鲜血液来补充。就丹阳来看,全市1042名村干部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仅占18%,年龄在46岁以上的有614名,超过了50%,有大专以上文化的219人,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都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需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丹阳先后开展了“双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民共富能力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村干部“两推一选”、选派大学生当村官等一系列活动,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只有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可以比较圆满地解决村干部来源匮乏的难题。
其次,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拓展选人用人渠道的需要。长期以来,村级组织都是培养锻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重要阵地,有很多干部就是从村干部的岗位上成长起来的。就丹阳来看,大学生村官由于年纪轻、文化层次高,悟性好、接受能力比较强,经过农村工作艰苦环境、复杂矛盾的磨练,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成长为适应发展需要的现代农村干部,可以说是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由于出色的表现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农村情况的熟悉,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主要是乡镇一级)在补充人员的时候,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些大学生村官。目前,丹阳选拔的前两批45名大学生村官已有33名进入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这在事实上已经使选拔大学生村官成为了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储备干部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
再次,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解决社会就业矛盾的需要。据有关资料显示,近两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70%左右,这就意味着每年还有近60万毕业生未能在当年就业。与此同时,正在大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广大农村迫切需要各类建设人才,到处抛出橄榄枝却乏人问津。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拔大学生村官不但可以缓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可以树立大学生就业的新观念,逐渐把大学生就业的眼光引向广阔的农村舞台,为解决当前的社会就业矛盾开辟一条新路。
二、关于选拔大学生当村官需要把握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当村官,政府的政策准备比个人的能力准备更重要。其间的众多问题,考验着政府的决策水平和创新能力。
首先,选什么样的人
大学生村官的人选,各地不尽一致。有的是选派农村优秀青年到大学学习,然后充实到农村基层;有的是选拔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失业和下岗职工、尚未就业的优秀青年;有的是“三支一扶”的志愿者。其中,具体人群的条件要求稍有差别,但有一点是“硬件”:必须具有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大专以上学历。
从丹阳的操作实际看,选拔大学生村官以尚未就业的应往届高校毕业生为主要对象比较合适。为什么呢?丹阳在选拔大学生村官的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乡镇把机关在职青年干部选派到村任职。两相比较之下,前者虽说对财政压力较大,但总体来讲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方面由于这类对象社会经历简单,走出校门就到农村,好像是一块璞玉,便于雕琢,经过培养更容易成长起来,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和成长性。另一方面,这类对象参与大学生村官的选拔,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充分酝酿自愿报名的,对投身农村工作、奉献农村事业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到岗后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比较强,表现出比较高涨的工作热情。
其次,怎样吸引人才回流农村
就目前而言,农村与城市条件还是比较差的,吸引力相对也要弱得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第一选择还是城市。为了增强村官岗位的吸引力,就必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策扶持相结合,一方面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将带来的发展机遇平台,另一方面积极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出大学生当村官既是为社会作贡献,也是为自己创事业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举多得的好事。在这方面,丹阳的做法是:对大学生村官采取聘任制,一年一聘,不占村干部职数,由所在乡镇党委负责考核。工资待遇和“三金一费”参照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的标准,由所在乡镇财政承担,年终奖金则由所在村按考评情况发放,并且特别规定有村官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在参加公务员考试过程中,在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享有优先录用的权利。这样的政策在就业形势比较严竣的时代背景下,显得非常有吸引力。丹阳2007年选拔大学生村官的过程中,18个村官岗位吸引了195名大学生报名参与竞争。
再次,怎样解决合法性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有些人就据此对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提出反对意见。事实上,在丹阳的操作实践中,对这一情况是有所考虑的。对选拔出来的大学生村官,是党员的任命为村支部副书记,不是党员的则任命为村委会主任助理,并不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选拔大学生村官的美好愿景是让这些对象有机会在村干部处理村里事务时进行观察、学习并给予协助,实现自我的不断提高,最终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从而赢得村民的认可,通过选举程序真正成为“村官”。通过这样的做法,逐渐在农村领导机制改革的进程中,引导形成打破种种限制,公开招聘人才与依法实现村民自治相结合的良好局面。
三,关于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的做法与思考
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报酬都是财政供给。在当前县乡财政普遍吃紧的情况下,只有让他们尽快“适应水土”,并且“生根开花”,政策成本才能够最小化。而要让他们发挥理想作用,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规范,最大程度地实现人岗适配,使大学生村官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有鉴于此,丹阳围绕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制定了完备的培养管理机制。
一是“三帮一联”制度。针对选聘村官是农村工作的“新手”,基层工作经验缺乏的情况,明确具体的联系、帮带人员。要求镇党委分工蹲点领导“帮扶”,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尽快吃透镇情、村情,做到情况早熟悉、角色早进入;所在村党组织书记“帮带”,具体负责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天候跟踪服务;不同镇、村的选聘村官结对“帮助”,沟通思想,交流工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选派干部“联系”一户农户,利用自己的知识和专长,协助农民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致富技术和项目。
二是“双向汇报”制度。要求选聘村官,以写工作日记和工作体会的形式,定期向镇、村党组织汇报工作感受,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鼓励他们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农村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市委组织部和镇党委,定期召开选聘村官谈心会、座谈会,向他们通报各阶段农村重点工作、村级经济发展状况等情况,不断增强选派干部的全局观念,为他们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轮岗实践制度。在选聘村官对农村工作熟悉后,安排他们到镇机关主要科室轮岗锻炼一到两个月,使他们了解镇机关运行特点,掌握有关科室业务,为开展村级工作提供便利。
四是考评激励制度。建立选聘村官考评办法,定期组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地方补贴的主要依据,对表现优秀的选聘村官,作为镇管后备干部培养,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选拔使用,镇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可优先面向他们招考。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更重要的是指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使用制度要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确保农村基层组织能及时、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而不能理解为某个特定的大学生长期甚至一辈子就扎根在某个特定的村子。合同期满后,如果工作需要,本人也愿意,可以续签合同,继续留在村里工作;如果本人希望到其他地方发展,也可以自愿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关键是要及时选拔合格的大学生予以补充。
基于这样的考虑,丹阳每2-3年组织一次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面对本市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笔试由市委组织部统一组织,面试由乡镇和村负责把关,确保大学生村官一茬一茬跟上趟。2005年乡镇撤并以来,考虑到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冗余的实际,丹阳结合选拔大学生村官,又连续选派了两批机关在职青年干部到村任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