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新闻、报纸、网路的各种报道可谓是沸沸扬扬。从中央到地方大学生村官的各类典型事列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典型只是代表一部分人,许多大学生在农村的工作又如何呢。据我所知不少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做的最多的就是电脑打字,资料整理跑腿等事,有人形象的说是“打杂”的。的确,大学生村官刚进农村对农村不了解。从小事做起可以不断地对所在村庄加深了解。可是不少大学生村官刚进农村是“打杂的”。过了一、两年仍是个“打杂的”。那样就无法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意义了。
要发展就要有人才,大学生有知识、有见识、有****、有干劲,有能力在农村的广大舞台上一展拳脚。农村的发展也需要大学生。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由于种种原因使很多大学生村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衡量一个社会新职业要看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效益;其二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一个“打杂”的大学生村官既没有产生社会效益,也很难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又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有不少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是为三年后考公作准备,放弃了这个机会又觉得可惜。这让我想起了鸡肋这个概念。“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面对现状,如何使大学生村官避免成为鸡肋的尴尬呢。这值得大家探讨和深思。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