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的工作优势,但是,对农村生活缺乏了解,城市与农村现实的落差,以及工作中面临的沟通难等问题,又让大学生村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在做村官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心理准备?工作过程中如何面对心理落差?三年的村官之路应该如何归入个人生涯规划?
以下是本刊与新浪教育频道联合推出的调查问题及结果(截至2009年3月25日),它让我们看到了大家对村官这份职业的理解,以及大学生村官可能需要面对的心理难关。
1.求职时,你放在第一位的择业标准是什么?
A 符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47.7%)
B 薪水(40.7%)
C 大城市(7.1%)
D 解决户口(2.4%)
E 其他(2.1%)
2.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后,你愿意到农村工作吗?
A 愿意,总比没工作好(66.7%)
B 不愿意,适应不了农村生活(24.4%)
C 不愿意,丢不起那个人(8.9%)
3.你认为做村官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 无法掌控当地民风,工作开展存在很大难度(61.6%)
B 薪水不高,生活不如大城市(26.8%)
C 亲人朋友的不理解(11.6%)
4.你认为做村官的好处在于?
A 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比较轻松(35.0%)
B 稳定(34.3%)
C 离家近等其他因素(30.7%)
5.你对村官的前景如何看?
A 大势所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做(54.1%)
B 不看好,养尊处优的大学生适应不了农村(31.2%)
C 不清楚(14.7%)
延伸阅读:
李家华:村官是不是你的“职业锚”
李家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
李家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
找准你的“职业贡献区”
《青年心理》: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很多大学生走进农村做村官。在您看来,村官是对每个人都适合的选择吗?
李家华:大学生做村官是新生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们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奉献青春,实现理想,当然要提倡和鼓励。只是对个体来说,村官未必是适合每个人的选择。
《青年心理》:您能否简单谈谈如何确定村官是不是自己的“职业锚”呢?
李家华:大学生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自己的“职业锚”,也可以说是“职业贡献区”。
《青年心理》:但是目前的确有很多人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想解决户口等原因,选择了做村官之路。
李家华:就业压力之下,这些想法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如果把这些东西当成做村官的全部价值,那么未来的发展肯定受影响。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