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旨在于向农村输出高素质人才,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素质,以及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缓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村官按本地乡镇新录用**水平发放工资,另每人发放安置费2000元。
该政策能否达到以上效果,令人存疑。当前农村到底需要何种人才,而大学生到农村基层组织任职,如何发挥出作用?大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乡土社会非常复杂,正如专家所说,农村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以解决纠纷矛盾为主,而非单纯的“规则之治”。乡村干部比较了解当地村民的风俗习惯,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往往充分利用各种公私关系,因人因事制宜、软硬兼施。
对于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缺乏人生历练,在农村当地又缺少人脉资源与工作经验,他们能给农村带来什么?如果仅仅是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教农民上上网,帮孩子补补课,那么,国家和各级政府如此大的投入未必值得。
实际上,当前农村真正缺乏的是能够培养和留住人才的机制,目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以及农村现有体制弊病限制了人才发展,农村的现实环境也很难让大学生安心投入工作。
2009年全国有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要找工作,加上2007年和2008年未就业的大学生100万和150万,全国共有860万大学生等待就业。中组部决定5年中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指望此举缓解就业压力,实在是“杯水车薪”。重庆、广东等地为鼓励大学生“上山下乡”,出台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乡镇任职的激励措施,但这无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眼下,促进就业的关键在于发展第三产业和扶持中小企业,如果把用于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财力、精力放到中小企业发展上,帮助他们解决贷款、创业环境等问题,在促进就业方面定能起到比大学生村官更好的效果。
大学生热衷当村官,可能有理想主义的成分,也有可能是受政策激励的影响,但以目前农村的现实很难让他们永保这份热情,更多只是权宜之计。国家花如此大的精力和财力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并非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