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7月21日正式到村任职至今已有三个月时间,在这近百天的时间里我吃住生活在农村,感受农村的风土人情,熟悉基层事务,逐步适应和习惯这里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基本完成了从都市到农村的转变。一百天不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跨度,甚至我还能清晰的回忆起当初选聘时面试中的些许忐忑。时间如此迅速的流逝,但总会留下点东西,那就是我在基层生活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现就从生活、工作、学习三个方面向组织汇报。
生活在农村
第一次来到罗店是乘坐镇组织科
工作在农村
我的祖辈都是地道的农村人,父母来到县城,自然而然他们也希望家中独子走进城市生活更好,所以在自己选择来到农村工作之初,长辈们是疑惑的。随着工作的进行,我定期向家里汇报工作,比如哪天写了什么报告,什么时候去参加拆违工作,经济普查我负责些什么事情,上海的计划生育工作和养老保障是怎么操作的等等,他们看到了我的成长,分享我的快乐和喜悦,疑虑逐渐消散并转变为理解和支持。每次听妈妈在电话那头重复诸如“做事要勤快”、“年轻人多做点是好事”的话语我的心里就会感觉到那种温暖。“先做人后做事”这是工作中领导给出的建议,并让我不断提醒自己坚持以诚待人、严于律己、认真做事。在农村,了解村情感受百姓疾苦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前提,和百姓做好沟通和交流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因此沟通交流就成了我这百天工作的主旋律,沟通交流的对象包括电脑里的村情资料、生活中的干部群众,熟悉村情村务是当务之急,而撰写报告、参加拆违、经济普查、为民地图这些具体事务则是对于这个主旋律最好的补充和实践。长辈和领导都曾说过“工作需要****”,当时不怎么明白,现在想起的确有着深刻哲理。刚接触农村工作,面对电脑里零零散散的诸多资料和神色各异的来往村民,什么都是新鲜的,快乐而充实的过着每一天,时常还可以和村委干部谈谈想法。突然有一天,我感觉好像没什么可做,顿时便想起这句话。工作中的****就像人生道路的信仰,拥有让我们持续努力的力量,在懈怠的时候注入一股****,我们就会去琢磨可以做些什么,在做什么的时候能够更加专注和努力。我会让自己保持时刻充满****,就像在大学生村官网上大家都称我最有****的版主,我没有觉察但是大家发现了,我相信这是一种可以互相感染的力量。在农村工作还有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大家都不怎么说普通话,因为村民是讲方言的。毫不隐瞒的说,刚来村里的那些日子除了村领导照顾我用普通话交流,其他一律不知所云。如果不能和村民很好的沟通,或是非要用不同的语言和村民交流,要融入本地农村我认为无异于盖一座缺乏根基的阁楼。因此我就尽量多听多练,听多了总会大致明白个意思,练习也总会有长进。和村民交流时我偶尔也迸出个本地词汇,或者用生疏的上海话讲上几句,可以明显感觉他们轻松了不少,交谈起来也更近乎些。方言是拉近距离的良药,看来是道理的。现在还不能独当一面全面接手某项复杂工作,但我相信这个过渡期不会漫长,只要我们充满****和感情的融入到农村基层工作的第一线,群众会接受我们。
学习在农村
学习是永恒而持续的,尤其是面对不熟悉的事物,学习的作用就愈加重要。虽说我们到村任职的大学生都有着本科学历,读过不少书,但这些放到农村这片土地上未必就有明显有用,农村有着她的特殊性,指望一个从没开过锁的人拿着一把钥匙打开另外一把锁是非常困难的。没开过锁是缺乏经验,这可以通过实践向别人学习开锁而弥补;锁是不可变的,但是钥匙可以重塑打磨成与锁匹配,制造一把正确的钥匙可以通过借鉴、学习和摸索而得到。来到农村我们两眼一抹黑,待人接物、工作方法、专项技能等我们都很生疏,不少事情都要从头学起。记得领导在我们赴村工作前也表示,在基层要做到“眼中有活、心中有活、手中有活”,只有不断观察、细心思考、勇于实践,我们才能尽快适应工作,做到在学习中持续进步。农村氛围厚实淳朴,没有那么多的客套话,所以刚开始时的谦虚客气也逐步演变成现在的适当尊敬,与其让别人不舒服不如让自己改变。上班时我完成工作任务,听村干部的教诲,而更多的时候则需要偷师学艺感受老法师们的工作方法;下班后我总能找到村民聊天谈心,在村里各处走走看看,感受村中气氛,在夜晚读书看报浏览信息独自思考,竟也习惯了一个人的日子。农村的物质生活并不丰富,但却可以让人清心寡欲淡薄名利,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包括探索人生意义。
一百天,从都市到农村;一百天,从学生到同志——现在村干部已经将我的称呼由“大学生”换为“小姜”,言谈中有信任、鼓励和赞许,我相信自己已经开始被接受,这是良好的开端,但接下去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期待。我会记住将****和感情融入工作,用学习贯穿始终,在生活中面带微笑,始终提醒自己什么是人生的真谛——饮食的营养不是来自用餐的地点,而是看用餐者吃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也不在于所处的位置,而是看你到底做了些什么。
我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做了什么?如果哪天我要离开这片农村土地,我会就这三个问题向组织作一个全面汇报,我相信那是值得期待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