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有年轻、有文化的干部,而目前基层干部总体文化水平偏低,需要观念新、思维活的大学生来补充新鲜血液。从这个意义上说,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大学生到农村,能否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能否成才,关键要看有没有科学的培养、管理机制,在管理环节上,县、乡(镇)、村各级都担负着不同的职责。大学生村干部初下基层,面临着角色转换、心态调整和融入环境等难题,同时,全国还有部分地方的大学生村官因管理不善开始产生抱怨心理,这些都是培养机制亟需解决的难题。
为了让大学生村干部切实提升素质,尽快历练成才,实现了六字培养目标:耐看(作风好,品行好)、中听(态度好,有亲和力,沟通能力强)、管用(能力好,善于独立开展工作),我们在大学生村干部培养、管理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根据大学生文化高但基层工作经验少的特点,确立了“三最三多”管理思路,为大学生村干部在基层磨砺成才提供了良好保障。
一、把大学生安排到最有活力的地方:温室中的幼苗难历风雨,大学生下基层当村官,不是来享福也不是来镀金的,而是来接受锻炼的,这是大学生村干部首先需要树立的观念。大学生村来我镇报到之后,我们把他安排到小蓝村,这是我镇一个典型的城中村,面临重大项目建设、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是人口最多、矛盾最复杂、也是发展后劲强的村。大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上工作能充分接触到各类群众,面临各种矛盾,需要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协调各种问题,这对于丰富其基层工作经验,历练其工作耐性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为大学生安排最有挑战性的工作:大学生能否成为译名优秀的基层干部,需要实践来证明。为了给大学生村干部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我们根据他的所学所长与个性特点,安排其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城中村改造工作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这些工作面临大量的拆迁安置,需要深入基层直接与群众面对面,需要灵活处理各种矛盾,需要灵活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是基层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大学生能否成为优秀的基层干部,基层工作就是最好的试金石,大学生多参与有挑战性的工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特长,培养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提升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
三、给大学生最切实际的关怀:大学生在基层需要的关怀,不应仅仅停留在改善生活上,他们需要的最切实际的关怀是如何帮助大学生成才。我常听到一些大学生村干部抱怨:到了村里无事可做,复杂的事做不了,于是只能做做打字员的工作。这样的村官,从何谈成才?大学生来到我镇之后,我们首先解决他的生活之忧,然而更重要的关怀体现在工作上,我们把他安排到最有活力的平台,让他担任村里的职务,给他分派实质性的工作,给他配备明确的传帮带“导师”,帮助大学生尽快转变角色,融入基层环境,学会独立工作,快速成长。
四、督促大学生多进村入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基层工作,闭目塞听是不行的。大学生村干部只有近距离接触老百姓,倾听社情民意,熟悉基层情况,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基层工作。为此,我们要求大学生多进村入户,结合“入户听诉”活动,每周走访一个村民小组,做好工作日记,如实反馈群众意见,及时思考解决办法。
五、引导大学生多独立工作:人才培养如孩子学步,不能永远让牵着手走。大学生村干部最终要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导师”一段时间的传、帮、带之后,我们有意识地为他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给他压担子,让他独立思考,培养其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鼓励大学生多参与决策:大学生具有思想灵活、文化高等特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源。大学生下基层,不能只当“勤杂工”,坐在办公室打打文件。当地乡镇应为他们创造机会参与决策,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多地吸收他们的理念,让他们有主人翁体验,有持续工作的动力,有发挥才干的机会。我们为大学生村干部多参与决策进行了很多探索:如让大学生参与村“两委”选举,担任副书记或副主任,主管一两个领域的工作,全程参与村两委班子会议。我镇一位大学生参与县城重大建设项目工作,我们甚至让他参与镇党委、政府举行的重大会议,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发挥其特长,提升能力,全面发展。
为了检验大学生村干部锻炼成长的进展,我们还定期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实行每周一问、每月一评。镇、村主管领导每周都要和大学生村官进行交流谈话,听其汇报近期工作动态,为其解决实际困难。同时,我们把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考核纳入全镇干部月度考评体系,根据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评判每月工作表现。
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和管理是一项全新的探索,需要结合实际,创新思维,通过突出“三最三多”管理,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大学生村干部在基层磨练,快速成长,已成为基层工作中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
(**江西南昌县莲塘镇党委书记 陈伟峰)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