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衡量一国教育以及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数字之一,全面扩招时期很多地区将15%作为发展指标。这种发展当然也很有中国特色,我们在很多地方也见过这种格式的叙述:欧美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用了几百年,韩国用了半个世纪,而我国,仅用五年。笔者在此并非要讨论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下降之类问题,相反,我国大学生趁着“严进宽出”的理念大多能顺利毕业,拿到学士以及更高学位。笔者更加关心他们的去向。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理论上,我国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正是需要大量高校毕业生的时候,不过去人才市场门口瞥一眼就知道这种看法一定是某个办公室数字男玩拖拉机大战之余臆想出来的。我国目前如火如荼的产业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上,前者用不起大学生,后者用不上大学生。遇上经济危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银行天量放贷“刺激经济”,垄断国企争相拿钱炒地,谁也不顾不上看应届毕业生一眼。例如广东省的低端制造业,虽然创造我国数量最高的GDP,但是这些活大学生不愿干也干不来。有些技术含量的企业对行业前景大多缺乏信心,贷款成功后不肯投放到自己的产业中扩大规模更新技术提高行业竞争力而是直接投资地产股市,因为后者利润高见效快。金融系统流出的钱最终又流回金融系统,途中发挥的“作用”仅仅是推高了资产价格,进一步挫伤实体经济。
一旦就业形势严峻,舆论通常鼓励毕业生们从自身找原因,努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当然没错,确实有很多企业急着用人却又对应届生望而却步。然而,如果真是有那么多刚性的岗位需求那不招应届生也没有办法。即便毕业生素质全体上了个档次,岗位还是那个岗位,面试官就好像去吃自助餐,不会因为所有的菜味道都变好了就多吃一倍而是还要选取认为是最好的那一小部分吃饱足矣。归根到底还是产业畸形发展,就业促进不力,僧多粥少。
而且换个角度看,我国大学成现在这个样子也不是一天两天。全面扩招时期之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毫无危机感可言,他们的素质也不一定就比如今顶着巨大压力毕业的学生高。众所周知后面跟着狼的羊群才是跑得最快的羊群。
另外,我国还有两种就业途径,外资企业和公务员。这二者不同于以上的分析,外企受母公司的指导,不大会见异思迁,而且本身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自己占据大部分行业利润,追逐资本市场也无必要。通常情况下,付薪能力更高的这批外企就吸引了大部分最优秀的毕业生,尤其是理工科生。更坏的情况是,他们直接就出国了,清华北大在向国外输送高等人才方面的表现足以使美驻华使馆签证处自惭形秽。公务员则是文科生更理想的去处,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天下第一考”之名便来源于此。但是如果要以此达到给大多数毕业生都找到工作的目的,大概要实行全民公务员制度才行。
高等教育红利应当遍及全社会
本文开头提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个标准,在15%之前,这种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达到15%后进入“大众化阶段”,而达到50%时则标志一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我国当前即处在“大众化阶段”,且增长速度很快,东部较发达省市有望在2020年左右将过半的中学毕业生送入大学。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国的GDP增长起来会容易,比较麻烦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个十几二十几年也没问题,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要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美国建国之初政府缺钱,举债度日;日本战后的发展则全部依赖进口资源,但是人才不是发国债或者一时进口就能得到的。良好的国民素质、领先的科技文化全都要依赖发达的高等教育。这些是从国际角度看,从国内的情况来说,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品代工、玩具等低端制造业必须向中西部转移,从而实现产业升级,也就是进来比较热的“腾笼换鸟”。这个产业升级的过程需要大批理工科高校毕业生。如果这个过程进展顺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将远非增加几个公务员编制所能相提并论。二是资本过度集中在城市,如果不是城市的扩张带来地价上涨,大部分乡村的发展完全可以用一筹莫展来形容。笔者最近调查的济南市市中区某村即为典型,位于济南郊区,土地贫瘠,原本种植业就不发达;村内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量房屋等待拆迁,已建成两个中等规模的住宅小区。然而,如果城市的资本向郊区、向农村扩张能够不局限于房地产无疑对乡村的产业结构更为有利。本村便有来自山东省一高校的济南首批“大学生村官”中的一个,他对此种局面的担忧显而易见。
上文提到汹涌的毕业生潮水无法分流,而乡村要发展,对人才有需求。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选择。实际上,高等教育就是要通过种种途径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中去。它的投资过程是在城市的高等院校里实现的,但是它价值的实现却不能仅限于城市,尤其是在当前城市资本向非生产性项目投资冲动加强而逼迫就业无法提振的态势下。当然,这其中也有无奈的成分。大学生本来当然不愿到农村去,但形势逼人,或者政府引导措施又比较得当,毕业生们脑中的选项就不是很多了。一个事实是,报考“大学生村官”的人数非常多,毫不亚于热门行业。
我国农村不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土地较为集中,农民或农场主能够自主选择购买来自城市高等院校或专业机构的农业服务。并且,即便是在我国的农校或高校的农科专业,实际上也尚未普遍提供什么直接有效的农业服务项目。农村基层普选实施后,本来就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更加显现出来。所以我们更应当主动将高等教育的红利送到乡村地区,目前的已有的政策包括选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都是很好的尝试。农村地区不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都将受益匪浅。
当公务员、事业单位已经塞满了重点大学毕业生、国企人满为患时我们应当看到还有众多有心无力朝不保夕的民营企业以及广大的农村地区。
“大学生村官”
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施行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实际上很多其它政策施行的时候也是碰见这些问题。首先就是各地差距,北京苏州等地区的村官待遇高福利好,上任通常给解决户口问题,而云贵地区本来有兴趣的毕业生就少,上任之后情绪也不太稳定,工资低还拖欠。关于工资待遇的问题,如果全部由地方按照自身财力决定未免造成很大不平衡。笔者调查过的济南市市中区,一个村官所在的村子已经基本上已经成了个街道,而紧挨着他的另一个村却还满是荒山。一市同区内尚且如此,幸好他们待遇还相差不大。中央出来这个政策,也应该统一发放工资的主要部分,然后再由地方根据不同情况发放生活补贴。其次地方官员追求政绩,为了吸引大学生到基层任职往往先把话说得非常好听,又是保证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编制,又是到期后保证分配。结果人家真的上任了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工资还一拖三个月。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上级通过考核选聘村官直接投放到村这本身不合规定,甚至中央对这批人的称呼前后都修改过。从农村考出去的大学生又回到农村承受了巨大压力,有个“名分”很重要。
从村民的接受角度看情况也不乐观。他们很难听得进去一个操着普通话的年轻人的劝告,而只会觉得这人身份可疑。是上面派下来调研检查的?还是锻炼干部,干一年半载就走?市中区刚上任的村官们这几天没忙别的,都专心练着方言。
这些刚刚毕业的学生,本来只身到基层工作已经非常困难,如果再“后院起火”,那么用他们支援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将只能是一厢情愿。然而基于前文的分析,给新农村建设以人才支援又是势在必行。既然一定要做,就做得好一点。这是市中区一位村官的座右铭。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