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日上午,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人才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浩浩荡荡地向湾里村进发。还未进入村子,队员们就听到了一阵喧闹声,只见老老少少几十位村民把图书室的大门围个水泄不通。“这是我们村一天最热闹的时候”一位村民说。
每天上午9时,湾里村图书室都会向全体村民开放。在这间不足40平方米的图书室里摆满了新新旧旧的文学、历史、法律、农业等方面的书籍和杂志。村民们可以坐下来细细品读,也可以借了带回家。一位正在等待图书室开门的村民说:“我平时挺喜欢看书的,买书太贵了,借书又找不到借的地方。这个图书室虽然小,但书不少,我每天一忙完农活就会过来。”湾里村村干部为这个小小的图书室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湾里村的大学生村官金傅秋回忆说:“刚来这里时看到村里两户人家因小口角而大打出手,还差点出了人命,当时感触很多,就想如果村民素质提高了,这些事情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而提高村民素质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当他与村长提出自己的想法时,与村长不谋而合。但是对于经济落后的湾里村而言经费无疑成为了最大的难题。之后他通过号召“村民募捐”、“一起分享图书”等方式收集了一些资金与书籍,但这远远不足以建成图书室。“当时真是感觉山穷水尽了,感觉自己的力量渺小的如蝼蚁一般”金傅秋这样形容当时的困境。眼看着“建图书室”的计划走进了死胡同,这时他想起了自己大学时有一位同学毕业后分配到了温州一家企业工作,于是产生了“拉赞助”的想法。很快他便联系到了那位同学,并且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了“红蜻蜓集团”的赞助,湾里村图书室最终正式建成了。
湾里村图书室的建立,满足了村民的文化需求。据了解,湾里村大学生村官――金傅秋正在积极筹建与健康有关的“文化文娱中心”与“远程教育系统”,让不识字的人也能体会到拥有知识的快乐。用“文化包围农村”,建立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反哺文化。把理论与农村实践想结合。“在村里,干什么都不能脱离文化,要让文化在湾里村扎根,给农村带来新鲜的血液。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办成一件件改天换地的事”湾里村大学生村官--金傅秋对实践队的同学说。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