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加速发展辞旧貌 海西“三农”唱新歌
时间:2009-10-26 10:22:09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冯远
    美岭村,坐落在泉州永春、安溪两县交界的莲花山下,隶属永春县一都镇。 “地无三分平”是美岭村给人的第一印象。1979年,这里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过70元,当地人甚至娶不到外地媳妇。   “要脱贫灯先明、要致富先修路、要发展需办厂”,这是美岭人的发展哲学。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美岭人发愤图强,依靠自己的双手闯出一片新天地。1985年,装机40千瓦的美岭村水电站在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半年之后,投产发电。2008年,美岭村工农业总产值达4.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2239万元,村集体收入489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6万元。   美岭剧场前的小广场上,耸立着一尊邓小平塑像,质朴地表达着美岭人的感恩情怀。美岭村党委副书记林金汝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美岭村三十年来的巨大变迁,村民们都衷心拥护党的好政策。”   诚哉斯言!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7.5元,到2008年已达6180元,增长近44倍。从“学美岭、创五好”到南平农村“六大员”,从率先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海峡西岸的广大农村正汇入这激荡人心的发展洪流,续写新的篇章。   发展,从生产力开始   邵武市城郊镇香铺村75岁的刘玉堂今年特别高兴,“现在割稻子只要打个电话,就有收割机上门。我家6亩多水稻,一季就有3000多公斤稻谷,前后不到一星期就全部收割入仓。”而以前,每到水稻收割时节,刘玉堂都是靠着一把镰刀、一根扁担忙活。他经历的变化,正是福建农村生产力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1981年初开始,我省大力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经过半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全省农村94.5%的生产队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快速恢复,农民收入成倍增长。到198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5元,是1978年的2.51倍。   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美岭村,人们喊出了“要发展需办厂”的口号,从1985年村级小水电厂发电开始,到1995年全村已拥有纸箱厂、胶合板厂、水泥厂等13家村办企业,工农业产值达8500万元。   美岭的变化有如一声春雷,震撼了八闽大地。1995年11月11日,福建日报头版发表题为《美岭之路——永春县美岭村党总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纪实》的长篇通讯,以及省委组织部号召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学美岭、创五好”的消息。1996年2月,省委专门下发通知号召全省干部群众向美岭村党总支学习。省委指出,美岭村的经验就在于做到了“五个好”: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支好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一个好的经营体制和一套好的管理制度。   全省上下迅速掀起一股“学美岭、创五好”的热潮。在福清市洪宽村,村民利用侨乡资源建起了工业村,累计引进落户企业120多家,引进投资15亿美元……省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1992年底我省乡镇企业总数达53.5万家,产值544亿元,在当年全省社会总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更为深层的意义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让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告别锄头、变身工人,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与格局。   今年1月,省委常委会在专门研究如何做好“三农”工作时指出,做好农村工作,要始终把握和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越是在面临困难的时候,越要强调发展、盯着发展、咬住发展。这,无疑是30年来我省“三农”工作的圭臬。   小康,向上的幸福指数   生产的发展,最终落脚于人民的富裕。富裕起来的农民,更有生活境遇和精神文化的强烈追求。   2004年开始,我省率先在全国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当年省级财政就拿出补助金1060万元。   2006年8月,我省在全省农村启动以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提出到2010年,全省完成500个镇(乡)、5000个以上建制村的垃圾治理,农村垃圾处理率达50%以上。   “年万里”农村路网改造、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沼气池改建、信息化示范村建设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的实施,让海西“三农”面貌焕然一新,一年一个样。   泰宁县音山村通过开办乡镇企业、种植花卉苗木,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几年前,村里投资设计安装了98盏新颖美观的路灯,彻底告别了摸黑出行的历史。村民们乐呵呵地说:“住的是别墅,出门有路灯,路旁有垃圾桶,现在的日子过得不输城里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裕起来的福建农民,如饥似渴地追求精神文化食粮,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幸福指数。   “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文化建设预计投入4.3亿元,占全省文化事业投入的27.22%;新建4585家“农家书屋”,充实改造6648个已有的村图书室,到2012年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   在闽南经济重镇南安市,“文化低保”被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政府对2000多名“文化低保户”实施“六个一”保障:确保拥有一份常年性适合的读物、一件基本的视听设备、掌握一项基本的文化技能、每月参加一次文化娱乐活动、每月观看一场电影、每季度看一场戏。南安市蓉中村连续举办了两届文化节,今年3月又与东方歌舞团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开创了“经济先行、文化引领”的新农村文化发展建设的新模式。   如今的美岭,工人俱乐部、小剧场、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居民别墅在大山中矗立,光纤网络引进了山村,斥资100多万元兴建的村卫生院,有8名医护人员常驻服务……全村90%以上的农户被评为“文明户”,一户居民获得“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村里投资2亿多元创办了泉州市首家村办中学,高薪聘请全国各地优秀教师前来任教,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体化办学,吸引了安溪、漳平等周边县市2000多名学生前来就读。   “美岭村民不仅在生活上富足宽裕,在精神上也要有更高的追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美岭村党委书记苏新添说。   前景,靓丽的海西底色   2008年12月,一封长汀县策武乡南坑村村民袁茂盛的来信在福建日报头版刊出。袁茂盛和全村1000多名乡亲对海西战略实施以来村里的巨大变化,掩饰不住喜悦之情——   南坑曾经是“山上无资源,人均八分田,卖柴换油盐”,水土流失严重,地光人穷,经济落后。上世纪90年代初,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700元,被叫做“难坑”。改革开放和生态经济建设,给南坑村带来了福音……如今,南坑变美了,昔日光秃秃的山成了花果园。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人均年纯收入达5366元。南坑被誉为“闽西银杏第一村”,成为龙岩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立足国情重“三农”、融入全局重“三农”、改革创新重“三农”、统筹协调重“三农”,南坑的变迁正是海西战略实施5年多来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生动诠释。   推行免征部分农业特产税和全面免征农业税,全省农民年直接受益27亿元;开展农村保险试点,在全国率先实行全省农房统保;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受益学生15.4万名;推行全省范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76.76万农村贫困人口受益,2007年又把农村低保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1200元;2002年以来,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1%……   今年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以多予夯实“三农”基础。今年将完成农村普通公路改造和农村公路路面硬化5000公里以上;解决130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三年内完成80%以上村镇垃圾治理任务。着力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做好农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服务;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扶持一批中心镇,增强小城镇辐射农村、带动就业的作用。   《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繁荣农村经济。发展订单农业,扶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天下安。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更加美好的蓝图正在展开,海西新农村必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最靓丽的底色。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