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乡村文化的产业化方向如何选择?
时间:2009-10-26 10:22:1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冯远
  摘要:乡村文化的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发展乡村文化绝不能等靠要,要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乡村文化建设得如何,事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乡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中国乡村文化在新世纪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使乡村文化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在整体上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地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或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因考量指标的影响而忽视乡村文化的建设,有的地方甚至只字不提乡村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联系。不能从思想文化上关心农民的精神需求,关注农民知识文化素质的提高,关切农民的文化承传与创造,是难以从农民的心性发展上表达社会的文化关怀和文化责任的。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而是体现在乡村,现代城市加速扩张的危机日益明显,城市病日趋严重,向自然回归、远离都市、重返乡村,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速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而且是保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致泯灭的战略举措。   怎样发展乡村文化?完全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像城市文化建设那样修建图书馆、群艺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是很难做到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绝不能等靠要,而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传统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扩展农民职业内涵,农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等第三产业,使农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中国乡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从总体上审视,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乡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民间工艺、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民居艺术、风貌、祠堂庙宇、乡村教育、风味餐饮、生活智慧等等,保存着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首先应对这些资源进行盘点梳理,摸清家底,做到资源清楚,然后按照优先发展原则,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对一般性的具有生长可能性的文化资源维持现状,不宜匆忙开发;科学开发有利于乡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推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乡村。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乡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文化意味。因此,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而不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因此,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打造乡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产业要立足市场、走进消费,面临着多样化的路径选择。一是可以通过特色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这与交通状况密切相关),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的乡村生活风味;二是可以通过体验经济来多样化展现乡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链接,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发乡村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农民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四是组织乡村歌舞、乡村竞技、乡村观光、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五是开展乡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乡村生活等活动。这些经营方式,仅是乡村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乡村文化产业运营创新。因此,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学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乡村文化是一片广袤的富矿,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生长和市场拓展空间。各级政府、国有和民营企业完全可以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显身手、大展宏图。乡镇基层组织应具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和创造激情,绝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特色文化的建设一旦与产业融合,必将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重视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省各地广泛兴起,受到人们喜爱,也成为一些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国际经验看,乡村旅游既是人们旅游度假的一种空间选择,也是人们的一种审美活动和文化体验,其目的地主要是蕴藏着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色、独特的环境特征的乡村。所以,深入挖掘我省的乡村文化资源,发挥乡村文化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对于提升我省乡村旅游的水平,实现我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重要的吸引力之源   特色是旅游的生命,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文化中蕴涵着许多不同于城市文化的元素,这成为乡村旅游重要的吸引力之源。旅游者到达乡村,在追求体验清新宁静的乡村环境的同时,也在追求对不同于城市文化的乡村文化的体验。自然体验与文化体验构成了人们旅游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而随着旅游活动本身的发展,人们更重视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人们越来越把乡村旅游当作一段心灵的旅程,不是把乡村旅游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游览层面,也不是把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简单地等同于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睡农家炕的农村生活体验,而是注重从乡村旅游中获得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信息,注重乡村自然表象下的文化底蕴和对乡村文化的深切体验。因此,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具有核心作用,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卖点,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认真规划乡村旅游,注重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乡村旅游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旅游部门有必要制定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用来指导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之源,发展乡村旅游要求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应对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作物、动物、饮食、服饰、工艺品、歌舞表演以及农作方式等,进行深入挖掘,并加以保护和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应符合当地的传统文脉,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并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第二,把握旅游特色乡镇、村的文化特征,塑造乡村文化品牌。乡村的文化风貌与文化性格是其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果能准确把握乡村文化的个性,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塑造乡村文化品牌。一乡(镇)一品一村一品已成为特色旅游乡镇、旅游专业村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第三,多角度确立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主题,丰富农家乐的内容和形式。乡村旅游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深入的体验性、学习型和接受环境教育的旅游方式。乡村文化的丰富性,也决定了乡村旅游可以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体验。应拓宽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的文化视角,让旅游者多角度、多方面体验农家乐趣。例如,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增设少数民族婚俗表演、歌舞表演等;在东部山区,可开展森林与动植物多样化主题活动;在海岛和渔村,开展当一天渔民等体验活动。   第四,提高乡村居民的文明素质,营造文明的旅游环境。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对待游客的态度,直接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感知和乡村旅游的体验值。发展乡村旅游,发挥乡村文化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这本身也是加强乡村文明建设的过程。应倡导乡村居民友好、热情、真诚、纯朴的民风,提高乡村居民的文明素质,改进乡村环境卫生条件和旅游服务的质量,为旅游者提供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