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时间:2009-10-29 14:47:4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辽宁省灯塔市大河南镇新光村
晚风习习,辽宁省灯塔市大河南镇新光村朝鲜族舞蹈表演热闹非凡。村民们自搭舞台,用自己喜爱的歌舞表达富裕后的喜悦心情。农乐舞、长鼓舞、扇舞……一道道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让周边近千名农民大饱耳福和眼福。
灯塔市农村文化活动近年来十分活跃,像新光村这样农民自娱自乐的带有地方特色文化表演活动如今已遍布全市16个乡镇。今年以来,灯塔市文化宣传部门积极培育发掘农村民间文化资源,通过扶植文化中心户,建设农村文化站(室)、文化广场和特色文化村,积极搭建乡村文化大舞台,为该市新农村建设植入“文化基因”,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提高了农民文化素质,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
文化中心户:搭起快乐新舞台
每逢集日,柳条寨镇柳条寨村南海斌家里便热闹起来。一不是因为搞商品批发,二不是商品零售,而是十里八村的鼓乐爱好者们借赶集的当口,齐聚老南家,拿起乐器,便吹吹打打起来。老南是一名退休教师,爱好音乐,家里置办了各种乐器。老南说:“现在农民生活都富裕了,改善文化生活成了共同期盼。大家利用空闲之余在一起弹弹唱唱是一种享受,也展示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
目前在灯塔市像南海斌这样的文化中心户已经有300多户,包括民间鼓乐、剪纸、二人转、书法、体育、科技等各类。依托这些文化中心户,灯塔各地广泛开展农民二人转、民间鼓乐、剪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农村文化全面繁荣起来。该市还以文化中心户为依托,举办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系列活动,带动了千万个家庭参加,农民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出现夫妻、一家三口同台演出等感人的场景。烟台街道碾盘沟村的王殿双家是“二人转”文化中心户,全市甚至辽阳市的各乡镇举办文化活动,夫妻二人都经常参加演出,他还专门办班培训教授周边农民群众学习唱二人转的技巧和知识。
通过文化中心户的建设,活跃了灯塔市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农民搭建起健康快乐生活的新舞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文艺表演队:引领农村新风尚
“过去,我们老百姓到了农闲时节无事可做,除了看看电视外,就是看牌、玩扑克、玩麻将,再就是夫妻吵架、村民打架。”站在村口,西马峰镇井泉村村书记孙文忠说,“现在可好了,自从村里组建起高跷、地秧歌队,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充实了,玩麻将、打架的少了,想致富的人多了,农民文明程度提高了。”
西马峰镇井泉村农民的地秧歌、高跷如今已经扭、踩出了名堂,应邀到深圳、海南等地演出,而且还获得过全国大奖。村里石会清等艺人还被外地请去,指导地秧歌和高跷表演。到了春夏秋三季的傍晚空闲时候,井泉村的柏油路上就活跃着80多名村民组成的地秧歌表演队伍,而在春节期间,由30多位村民组成的高跷队伍又活跃在城乡。在灯塔市像井泉村这样的高跷、地秧歌等文化表演队伍目前已经发展到150多支,农民文艺骨干超过2万人。
今年以来,灯塔市以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为主题,以加强农村文化基本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市文化馆的14名文艺工作者,常年坚持深入各乡镇、村,培训指导乡村文艺骨干,积极创作文艺作品,为群众编排提供演出剧目,培养了“一批不走的农村文化队伍和人才”,把文化的基因深深植根于黑土地上,实现了由“送文化下乡”到“种文化下乡”的转变。
针对不少农村没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地,基层文化工作陷入困境的情况,灯塔市全力推进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全市225个行政村现已做到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建设开始得到普及,高标准农村文化广场达到20个,60个村有图书室,其中,新生、东古城村图书室藏书1700多册,不断为农民的文化生活“补粮加油”。常年活跃在城乡的150多支农民文艺队伍,以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改变着农民群众旧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生活单调的现状,一股清新的乡村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特色文化村:品牌效应显活力
铧子镇后屯村是抗日英雄李兆麟的出生地,如今将军的故居已经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了恢复性维修,并建成了纪念馆,被省、市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去年6月又被省确定为红色旅游景区之一。记者在后屯村采访时,村干部告诉记者,当地正在打造“红色旅游文化村”品牌,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大家明白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而激发群众热爱生活、努力创造生活的良好氛围。
在灯塔市有许多像后屯村这样带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村庄,如大河南镇新光村的民族舞蹈、柳条寨镇柳条寨村的小戏、万宝桥街道东高屯村的民间鼓乐等。当地文化部门目前已着手整合这些文化资源,通过分类指导,重点辅导,培育一批文化名村、名品、名人,重点打造7个特色文化村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推动全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罗大台镇罗大台村石刻艺术已有几百年历史,一代一代石匠们在辛勤的劳动中也创造了灿烂的石刻文化。目前,“罗大台石刻”已被列入辽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积极向省级申报保护。“石刻文化村”这张名片,不仅让罗大台村壮大了集体经济,也为该村新一轮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目前全村有大小石刻加工企业40多家,年产生效益5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石刻工艺让俺们村真正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村干部如是说。 (Http://www.xinnongcun.gov.cn )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