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发掘“乡土文化”成为青海农牧民增收新路
时间:2009-10-29 14:47:4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随处可见。近年来,青海省政府积极引导各地发掘“乡土文化”,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基层传统文化,而且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传统,在青海省藏族群众中,流传着“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说法。近年来,青海的农牧区群众组织起一支支的藏族歌舞队,把藏歌、藏舞带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青海省平安县的阿伊塞迈民族歌舞团,走出大山,闯荡市场,到北京、石家庄、西安、兰州等大城市进行演出,歌舞团年收入近40万元,演员人均年收入达5000多元,比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高了近3800元。目前,歌舞团的演职人员由原来的1个乡2个村40多名,扩展到全县8个乡30多个村140多名,带动了众多农牧民共同致富。
在青海省贵德县“格萨尔文化中心”的院落中,竖立着传说中的英雄格萨尔王的塑像。走进院落,藏香和酥油的清香,仿佛引领人们回到古老的神话时代。
据主人阚卓加介绍,最初只是自己热衷于搜集、整理流传于民间的格萨尔王传奇故事,常常召集格萨尔说唱艺人到家中表演,没想到周围的群众也都来观看,有时还有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后来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通过贷款等方式建立了“格萨尔文化中心”。
现在“格萨尔文化中心”不仅有格萨尔寝宫、文物陈列馆,还有雕塑30多尊。来这里的游客在享用藏餐之余,还能够观看藏戏和格萨尔史诗说唱表演。自2003年创建以来,这里先后接待游客20万人次,组织格萨尔相关文艺演出230多场,年均收入达10万元。
在青海省,像这样文化增收的事例比比皆是。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马如林,从事黄河奇石经营5年来,收入12万元,供3个孩子上了大学;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花科庄村李天佑从事根雕、盆景制作,年收入5万元以上,吸纳本村及邻近乡村剩余劳动力30多人;而湟中县鲁沙尔镇的乔应菊却用一针一线绣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她的堆绣作品不仅销往陕西、北京、云南、台湾,有的还远销印度尼西亚……
青海省文明办调查显示,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农牧民脱贫致富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农牧民进行文化增收的积极性比过去有了明显提高。文化增收的内容、形式不断丰富:有业余演出、电影放映、剪纸刺绣、奇石绘画、民族服饰、民间曲艺、茶园、农家乐等不一而足。
在文化增收发展较好的贵德县,民族民俗旅游收入占全县总收入的48%以上。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4个县以藏族“热贡艺术”为品牌,大力发掘、研究和生产唐卡,销往全国各地,2005年收入达532万元。
文化打工、文化经营以及各类文化艺术节,扩大了以三江源为主脉的河湟文化、青海湖文化、昆仑文化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提高了青海民间文化的知名度。
据青海省文明办工作人员介绍,青海省政府把基层文化建设同文化扶贫、文化增收、文化致富结合起来,尊重农牧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资金、政策、物质投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另一方面,以文化为载体,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同时,活跃了文化生活、活跃了农牧民的业余生活、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推动了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完)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