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农民家门口看大戏
时间:2009-12-16 09:55:47来源:作者:冯远
   为缩小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差距,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2005年,浙江省宁波市在鄞州和奉化同时启动“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进行小范围试水。2006年,该活动纳入宁波市政府实事工程,以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的方式,对演出剧团和剧目实行招标。2007年,招标工作向全社会公开,一批外地剧团和民营剧团进入政府采购行列。2009年,参演团体从6家扩大到21家,从单一的戏剧演出转变为歌、舞、乐、戏、杂技等多形式演出。5年来,“千场戏剧进农村”为农民演出4000多场,市、县两级财政补助1400多万元,观众近1500万人次,受到了农民欢迎。   农民需求:渴望高质量文化生活   听说要唱戏了,村民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开戏前一小时,座位就已坐满,有些人干脆站在后面的三轮车或电动车上。粗略一算,这天来的不下500人。鄞州区石碶街道建庄村书记章如德说:“因为是下午,来的人还不多;到晚上,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也会赶来看戏,得来一二千人。”   建庄村地处城郊,经济较为富裕,村里很重视村民的文化生活,每年村收入的15%用于公益事业,在村老年协会的组织下,由村里出一部分钱邀请剧团来演戏。“但像这样高水平的演出很少。”章如德说,生活富裕了,眼界开阔了,村民的文化口味也提高了,老百姓现在需要真正上水平的文化艺术。“千场戏剧进农村”工程可以说满足了百姓的需求。   这次到建庄村演出的是江西上饶市越剧团。台上,演员全身心投入表演,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台下,观众随着剧情发展,或喜或悲,如痴如醉。75岁的林本杰老人说:“宁波人喜欢看越剧。这样好的戏能在家门口免费看到,真有福气。以前打打麻将,看看电视,终究单调了点。这几年变化大,村里娱乐生活丰富多了。”   建庄村村民的文化消费心理反映了新时期农村文化需求的一个新动向:富裕起来的农民渴望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长期从事基层剧团演出经纪的李明华说,“千场戏剧进农村”是老百姓、剧团、政府三赢的文化惠民工程,其中一个重要效应是政府投入推动了社会参与,而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真正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点单演出:把文化选择权交给农民   宁海县桑州木杭村地处西部高山,交通不便,经济条件差,已有近10年没演过戏。趁着修好了道路和祠堂,借助“千场戏剧进农村”,安徽黄梅剧团为村民演了三天三夜大戏,不但全村的百姓来了,连附近三门和新昌的群众也被吸引过来。   在北仑白峰镇的郭巨,一有剧团演出,百姓便奔走相告,许多中老年观众早早就来占位子,还随身带上中饭、晚饭。在象山农村,越剧演出场场爆满,如同过节一般热闹。许多农村干部说,花不多的钱演一场好戏,比动不动就花上百万元请明星开演唱会,更有实际意义。   农民喜欢看戏,农村需要好戏;剧团渴望市场,艺术期待观众。作为一项文化民生项目,“千场戏剧进农村”把文化选择权利交给农民,并使各种性质的演出团体看到媒体上发布的政府采购剧团和剧目的信息后,都能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   为确保群众享受到优质服务,文化主管部门严格对各剧团的资格进行审查,并把演员阵容、剧目和演出设备作为硬性指标,明文列入审定条件之中;经过专家评审,确定中标剧团,将招标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最后根据团队质量、农民满意度和往年供应情况,确定具体演出剧团。农民群众可选择任何一家中标单位签订演出协议,并约定演出剧目及价格。通过各项阳光操作,实现了农民想看什么剧目就订什么剧目,农民认为哪个剧团服务到位就和哪个剧团签约。   市场运作:让文化民生工程更优质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有些农村地区农民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为此,宁波市财政局每年建立起150万元的“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专项资金,各县(市)区等额进行配套补贴,每场戏剧可获市、县两级财政补贴共3000元。有条件的乡镇(街道)也适当予以补贴,其余经费按市场运作方式予以解决。   宁波市文化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送戏下乡,关键是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在免费、低价的原则下,确保农民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千场戏剧进农村”量大面广,单靠国有剧团,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而一些有实力的民营剧团由于应对能力强、剧目生产快、行动轻便、价格较低,成为了演出活动的生力军,同时也拓宽了民营剧团的生存空间。国有剧团和民营剧团相辅相成,共同丰富了农村演出市场。而且,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客观上培育、拓展了文化市场,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明年,该市将扩大送戏规模,酝酿在全市2480个行政村实施“一年一村一台戏”计划,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高水平的文化艺术。   “送”“建”结合:培育文化艺术生长土壤   作为一个文化平台,“千场戏剧进农村”带来了良好的连锁效应,不仅有助于整合文化资源,还促进了剧团和演出市场的发展。   鄞州区投入80万元,购进一辆专用于送戏下乡的舞台车,车身展开,就是一个90平方米的舞台,同时配备了灯光、音响,大大缩减了搭台时间和成本。宁海繁艺平调剧团等一批民营剧团通过“千场戏剧进农村”,在人员配置和器材配备上不断向专业剧团看齐,从路头戏改为剧本戏,还配上幻灯字幕、乐队等,质量不断提高,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也显著增加。   文化艺术的生长必须有群众的土壤,尤其是越剧、评书、舞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需要一定的观众目标群和群众基础。“千场戏剧进农村”培养了新的观众,增强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在演出中,大量活跃着了解本地群众看戏需求与观赏口味的本土剧团,也因此培育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余姚市在送戏过程中,还鼓励当地文艺爱好者与剧团同台演出,培养了当地的文艺骨干和文艺团队。   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千场戏剧进农村”也激发了各级政府对送戏下乡工作的创新和探索。如鄞州区创造性地开展了“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2009年,该区、镇财政共同出资637万元,安排670场次,为409个行政村平均送戏两场,实现全区群众无论远近、贫富,都能均等地享受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