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办事快捷 环境优美 返乡农民工感受新农村变化
时间:2010-03-01 16:11:45来源:作者:冯远
 返乡农民工感受新农村变化     为把赣州市广大的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4年以来,我市围绕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而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受益群体之一的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大多长年身处沿海发达地区,对当地农村面貌有一定的了解。当春节回到家乡时,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变化,新农村建设搞得怎么样?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有什么异同,抑或是差距?面对赣州晚报记者,他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也给出了自己朴实的评价……   “现在办事更方便更快捷了”   正月初五,新建成的兴国县鼎龙乡农民服务中心大厅门庭若市,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前来办事。刚办完临时身份证出来的返乡农民工小胡与其他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深有感触地说:“有了农民服务中心,现在办事方便多了,也快捷多了。”     小胡在广东东莞务工多年,现在东莞开了个厂。年前,他的身份证不慎丢失,所以急着办个临时身份证。小胡说,鼎龙乡虽说地处兴国腹地,但是由于山高路陡,长期以来交通不便,加上长冈水库的分隔,多数村庄的农民要办事很不方便。以前,他们一般选择在逢圩时,顺带到乡里办个事。但由于各个部门分散办公,且工作安排不统一,农民办个事还得来回多个部门找人,如果遇上哪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下乡或外出办事去了,就算只是一个小事也够闹心的。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特别是方便辖区内外出务工人员办事,按照兴国县委、县政府的要求,鼎龙乡赶在今年春节前建起了一个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的农民服务中心。     走进新落成的农民服务中心,记者好像走进了一个浓缩的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宽敞整洁,一字排开的服务窗口,集合了税务、财政、工商、土管、供电、计生、林业、农业、民政、公安、劳动保障和党员服务等全部涉农部门,每个窗口都配备了全新的电脑,工作人员精神饱满、服务耐心周到。大厅的墙面上,一个大型的LED电子屏不时滚动播出各种涉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农业技术、科普知识、服务项目、服务流程等内容。电子屏下,配备了沙发和饮水设施,供办事人员和陪同人员休息。同时,电子监控、电子测评器等设施也一应俱全。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兴国县所有乡镇中最标准、最规范的农民服务中心。小胡告诉记者,这种农民服务中心,他在广东待了七八年也没见过。     小胡说,一回到家,他就看到家里有一本《鼎龙乡农民服务中心服务手册》,上面详细说明了农民服务项目、服务流程、责任单位、责任人及职务、联系电话、办结时限以及办理不同项目所需提供的材料。于是他提前准备好了户口簿和两张黑白照,并打好了户籍证明,果然,到服务中心后他的临时身份证很快就办好了。说起现在的办事效率,该乡分管新农村建设的副乡长刘德宝介绍,只要农民把需要的材料准备齐全,基本上均能做到一站式服务,并在办结时限内一次性办结。对农民,大量的《鼎龙乡农民服务中心服务手册》在春节前就通过各村委会发放到各家各户,大大方便了农民办事。对工作人员,他们设置了A、B岗,根据不同的部门工作需要,确保上门服务和窗口服务两不误,以前那种找不到工作人员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了,就是闲日里有人要办事也不再难。同时,服务中心加强了监督机制,每天安排了领导值班,并在各个窗口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一旦发现有工作人员擅自离岗缺岗、服务态度不好、办事效率低下,农民可以通过举报电话进行举报,值班领导将及时联系并对离岗人员进行教育和处罚。服务好不好,农民在接受服务后也可以通过每个窗口的测评器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进行打分等。(罗元华 记者黄文生)     “家乡是个广阔的天地”     “家乡变化确实是大。”2月18日,聊起新农村建设,信丰县铁石口镇江背村兰屋组村民周春林对记者说,村里一年一变,经济发展步伐越来越快,村民居住生活越来越方便,与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了。     周春林一直在福建省泉州市一汽车配件厂数控岗位上任职,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了解。他认为,泉州市有自己家乡没有的优势,经济发展起步比家乡早,经济条件比家乡好,所以在一些硬件建设方面,要比家乡搞得好些。但家乡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建设新农村,所取得的成果也令人振奋,让人自豪。“一直以来,村民出行得渡河乘船,翻山越岭,有点买卖也只能靠肩挑手提。”他指着屋前方的水泥公路向记者介绍说,2006年,村里修通的水泥公路连接上了105国道和赣粤高速公路,出村一两公里即可上高速路,到集镇做买卖很方便。     春节前回到家乡的周春林通过所见所闻了解到,多年来,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搞得如火如荼,新型村落社区让村民居家生活越来越方便。“家里人日常所需的生活、生产物资那里都有。”周春林指着一排新建楼房告诉记者,目前村子里设有“一店二室三中心”,即便民购物店,阅览室、医疗室,文体活动中心、教育中心、信息中心,村民再也不要到集镇上去买日常生活用品了。这个地处偏僻山区的小村还设有农资便民店,一般性生产资料随到随买,价格也和集镇上差不多。社区幼儿园的设立,更是让在家的村民能放心搞生产,外出务工的村民能安心赚钱。记者在周春林的引领下还看到,该村社区内功能设施日趋完备,村民活动服务中心、学校、警务室、健身休闲场所、有线电视、宽带等一系列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社区新建近百栋小康楼户户干净整洁,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液化气。     “这些方面的建设与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差不多。”周春林认为,由于经济条件相对好,沿海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配置”要高些,但家乡的发展空间很大。“那是村里的棕榈基地。”周春林指着前方一片棕榈树林告诉记者,他的父母就在该基地务工,收入也不比到外地务工低。如何提高村集体经收入,让村民在家门口赚到更多的钱,改善经济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是村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家乡是个广阔的天地。”周春林相信,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家乡各方面的建设一定会赶上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配置”肯定会越来越高。(记者朱俊兴)     水泥路村村通 私家车进农户     2004年,我市开始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5年来,赣州的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变靓了,农民富裕了,许多不可能的也变成可能了。今年春节期间,记者采访发现,新农村建设后,家乡的水泥路村村通了,大量的私家车开始走进农户,成为新农村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镜头一:     “建设新农村后,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所以,我多年来的购车梦现在终于实现了。”开着全新奥迪A4回家过年的兴国县鼎龙乡杞下村村民张子平兴奋地说。     杞下村原本是鼎龙乡一个较为偏僻、交通极为不便的山村,张子平是村里外出务工队伍中的一员,两三年前,通过努力他在潮州开了一家电子厂。近年来,鼎龙新农村建设红红火火,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加上正在修建的石吉高速从鼎龙乡经过,该高速兴国出口正好设在杞下村,这个村的交通瞬间变得很便利,这让张子平欣喜若狂。春节前,他便购买了一辆奥迪车回家过年。大红色的奥迪在青山绿水间穿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镜头二:     “我们五兄弟,开着五辆车回家过年!终于实现一人一车了。”鼎龙乡鼎龙村的黄氏五兄弟笑着说。五兄弟中老大在老家鼎龙圩上做点百货生意,去年,他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购买了一辆长安之星面包车。老二、老三和老五在赣州做生意,老二在春节前购买了一辆日产的新天籁,老三购买了一辆雪铁龙,而老五也开了一辆微型货车。老四一家在深圳,从一开始打工多年,到现在自己做贸易,也购买了辆商务车。新春佳节,一家五兄弟五辆车停在老家的大坪上,是另一道风景。(罗元春 记者黄文生)     “我要留在家乡创业”   外出打工三年的张义文,始终没有想到自己的家乡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小张家住南康市十八塘乡群丰村,2006年随表哥南下务工,在广州做油漆工,3年没有回过家的他,今年回来看到了自己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焕然一新,这是小张的第一感受,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变成了可通汽车的水泥路,路两旁的天竺葵笔直竖立,用石块圈起的片片竹林映衬着雪白的墙壁。通户路笔直伸到庭院。水龙头一拧,就冒出了清冽甘泉。原先脏臭的茅坑早已换成了卫生的蹲便器。不少家庭还装上了太阳能,随时都能用上热水。邻里和睦,这是小张的第二感受。村民们只要有了闲暇时间,就都去健身娱乐场地,扭秧歌的、拉二胡的、吹口琴的、玩弄健身器材的,三五成群闲聊的,那里似乎是一个小公园,又像是一个大家庭;还有的村民则在农家书屋里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找致富信息,查阅农业科技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新农村建设,让小张深深地感到新农村建设真是老表的心窝里工程。因为家乡的变化,小张萌发了留在家乡创业的念头。     据了解,从2008年10月起,南康市十八塘乡就开始引导广大群众开展了“三清三改”,每个建设点有一套保洁管理的制度和村规民约。2009年,乡里更是安排了圩镇整治建设专项经费,建立了城管、环卫及规划建设等圩镇管理机构和一套资金筹集,投入28万元完成了334米的老街改造硬化及水沟浆砌工程,投入8万余元完成主街两侧余坪硬化工程,投资2.8万元新安装了圩镇14个高杆路灯,投入8万多元对自来水线路进行铺设改造。(邹杰勇 记者明心武)   “家乡成了旅游景点”   周心富出生在瑞金市黄柏乡周屋村,上世纪90年代末就在广东务工,目前是东莞德坤鞋业有限公司的人事经理。正月初六,公司让他带领2009年的10名赣州籍优秀员工到瑞金革命旧居旧址群参观学习。在参观完旧居旧址群后,周心富特地将他们带回老家看了看。当看到村前小溪潺潺,村后竹林如海,村中花木扶疏、曲径通幽,俨然一幅桃花源般的美丽风景,原本准备当天返回的同事们在此逗留了一天,尽情享受轻松自在的农家生活。     在一天的时间里,周心富带着同事们赏鱼、钓鱼、吃鱼,体验风情独具的“渔文化”和客家人独特的水上文化生活,游览了600亩“原始森林”和“次森林”中修建而成的村民休闲广场,参观了村里的村民耕作区、养殖区、居住区。     周心富说,以前自己读书时,都不敢邀请城里的同学朋友到家里玩,因为确实没什么可玩。自从黄柏乡周屋被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来,由于村内池塘水库众多、溪河纵横、林木茂盛,村里实施新农村建设时规划出村民耕作区、养殖区、居住区和休闲娱乐区四大部分。原本是村民劳动之余用来自娱自乐的“鱼塘垂钓”、“水上漂流”、“戏水”等游戏,都成为了游客喜爱的“农家乐”项目,吸引了许多省内外游客来参观游览。周心富看到同事们玩得快乐开心,从心里发出这样的感叹:“新农村建设确实很了不起,家乡不但变富变靓了,更重要的是普通乡村成为了旅游景点,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以后我还要带更多朋友回家看看。”(记者刘效江)   “培训基地办得很好”   正月初六,宁都县翠微广场举行了2010年春季招聘大会。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返乡的农民工在现场应聘。该县安福乡的曾先生告诉记者:“我在广东务工已经5年了,今年想回乡找工作,所以就来现场看看。这次招聘大会招工企业有50多个,提供6000多个岗位,工种也很齐全,比较适合我们农民工。”谈到家乡的变化,曾先生高兴地说:“家乡这几年的变化很大,村里的老表们都盖了新房,村村都通了水泥路,最大的变化就是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了。现在的农民工在穿着打扮上和城里人一样,看外表你根本看不出哪个是农民。个人素质也有很大提高,各乡镇都针对农民工设立了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联合办学,开展了‘订单式’培训。主要有计算机操作、电子装接工、茶叶加工、木材加工、汽车驾驶、家政服务、中式烹调、美容美发等实用性较强的培训。我老婆原来只是个家庭妇女,在家参加了电平车培训后,去年就进了县工业园上班。她去上班后人也变得精神多了。我们村里很多乡亲现在都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争取能早日上岗。”     记者从宁都县劳动就业局了解到,2009年该局培训中心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班116期,参训学员8105人,其中农民工4646人,培训内容以实践为主,注重培养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理论培训在基地,实践操作培训在厂家的培训模式。此类培训不限人数,不限期限,全县参训学员共有6484人走上了就业岗位。(特约记者郭燕)   “成城里人不再遥远”   和许多农村出来的同龄人一样,出生在章贡区沙河镇一个偏远小山村的刘元也向往时尚、多彩的城市生活。两年前,他从技校毕业之后就一直在福建福州打工,很少回家。几年的城市生活已经把小陈“变”成了一个“潮男”。     “今年回家过年我发现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村子已经不是几年前我出去的样子了。”刘元告诉记者。这次回家过年,他发现通往家的大道两旁安装了新颖别致的路灯,路边也开了不少娱乐、小吃的店面,家附近还建起了一个小花园,里面有运动健身设施。以前,前往圩镇的路狭窄而曲折,路不方便,前往圩镇的人也少,整个圩镇看起来冷冷清清的。从村里到圩镇的路到了晚上又昏暗阴森,而且路面也是坑坑洼洼,不方便也不安全,连小车进去都很难,更别提公交车了,所以每次出城,刘元和同村的人都要走上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现在好了,回家的路笔直宽敞了,村里通上了客车,一些小路还铺上了水泥,晚上也像大城市一样灯火通明,行人处处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气氛。”刘元告诉记者。去年,位于沙河镇的新市民公寓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了,这些公寓是专门提供给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住的。“听到新市民公寓建好了,我们都很开心,特别是我们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以后也能留在家乡不用漂泊在外,还能让我们转变身份,成为市民,这一切都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了。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刘元笑着说道。(记者刘燕)   “生活方式大幅转变”   春节前夕,在广州工作的小陈回到了家乡赣州,正赶上在章贡区沙石镇沙石村的表弟结婚摆喜酒,邀他参加。     2月12日那天,小陈和父母一起坐上了公交车前往沙石镇。小陈不由得想起了从小到沙石走亲戚的情景,狭小的泥巴路,晴天扬尘吃灰,雨天泥泞难行。路两旁也多是破旧不堪的土墙茅草房,还有那佝偻着背犁田的农夫,这一切构成了他记忆中贫穷的农村印象。而眼前,一路上,水泥路宽阔平稳,路两旁的树木高高挺立。     和原来在自家空坪上自己做菜摆酒不同,这次小陈的表弟在镇上最大的酒店包了30多桌。     热闹的圩镇上新建的楼房鳞次栉比,酒店随处可见。表弟办婚宴的酒店门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汽车,从个性化的车牌就可看出不少是这两年新买的。酒店门口,身着西服的表弟和穿着婚纱的表弟媳妇笑容满面地接待着来宾,旁边的摄影和摄像师忙着捕捉镜头。宾客都入席后,司仪开始主持婚礼,父母致辞,夫妻喝交杯酒……整套程序已与都市中的婚礼一样,而切蛋糕、倒香槟的环节更是令人忘了自己身在农村。     席间,小陈了解到,近年来,章贡区各乡镇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努力发展郊区现代农业,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老323国道及峰山大道的以农家乐为主的绿色餐饮业、龙岗漂流旅游业以及峰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业日益红火。农民开农庄、做生意,不断增产增收,建洋房、买汽车,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幅转变,新农村建设,正逐步从面子走进了里子。(记者喻晓佩)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