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转变方式天地宽 宁都县青树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纪事
时间:2010-04-19 10:13:40来源:作者:冯远
 转变方式天地宽 ——“全国农机使用示范村”宁都县青树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纪事 ○黄慧斌 郭军民      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一台台“铁牛”在平整的田地上来回穿梭,机声隆隆;一拨拨人群忙忙碌碌,不时露出欣慰的笑容。 春耕时节,惠风拂面。笔者走进“全国农机使用示范村”——宁都县长胜镇青树村,目睹了青树村转变落后农业生产方式后,春耕时的新场景。近年来,该村农业生产蓬勃发展,村级经济连年上升,农民人均纯收入名列全县前茅,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并造就了“全省农机使用先进个人”“全国创业能手”邓小军,“全国种粮大户”郭小九等名人。 矛盾凸显,种田难 青树村地处长胜镇郊外,农业人口3500多人,土地面积2610亩,其中耕地面积1751亩。由于土地肥沃平整、交通便利,是远近有名的“商品粮大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的农户一家老小都一心一意扑在农田里,希望能多产些粮食,因为卖粮是村民的主要收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青树的村民也不甘寂寞,纷纷丢下手中的犁耙、锄头,走向繁荣的大城市。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耕作能力直线下降,到2006年,水稻种植两季变一季820亩,撂荒218亩,“种粮大村”变成了“减产大村”。 田地的高投入低产出也让人“望田生畏”。在广东打工的黄明生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不是我想荒田,我在外面打工,如果种了田,一年两季,就得请3个月假,损失近6000元。”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想脱离“农字号”到城里居住,当个城里人。 农田的低产出率,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确实让许多人感到没有“钱”途。如何把村民丢弃的田重新利用起来,怎么把种田路走下去,成为摆在村委班子面前的重大课题。 转变方式,好种田 青树村委会主任郭小九思想前卫、脑子活络,早在10多年前就是村里第一个用饲料养鱼的人。2003年一次偶然出差,途经省城看到农机耕作,他脑子一闪:我们村的那些田地都快没人种了,是不是也可用农机来耕作呢?带着这个大胆的想法,他回到了青树村。这时,刚好县里在宣传“引机入赣”政策。他找来村党支部书记邓小军商量,没想到他们一拍即合,一致坚信:农业的发展出路在实现机械化、规模化。于是,他们立即着手购机事宜,共同出资购买了三台插秧机、一台轮拖、两台手拖和一台联合收割机。一开始村民都不相信这些铁家伙能代替人工,他们就免费服务,用事实说服村民。“这个农机就是好,以前割禾、插秧弯腰弓背累得腰酸背痛还耽误农时,现在有了插秧机、收割机,省心省力又省钱。”村民不无感慨地说。本村的农户尝到甜头,邻村的看在眼里,农机需求越来越大,一到农忙季节除了本村还要到周边的村子服务。郭小九回忆说:“农忙时间我的手机总响个不停,农机作业接都接不过来,不知道先去谁家。”当年,青树村就复耕良田150多亩,由一季恢复两季350多亩。 看到这么多的良田慢慢地又有了生机,农机的市场这么大,邓小军和郭小九决定把这个好事做大做强。2007年2月,他们召开村民大会,向全村邀请农户入股,成立了赣南第一家农机合作社——长青农机合作社,共有7户大股东、15户小股东,共同筹资40多万元。他们召开了社员大会,选举了理事长、理事和监事会成员,制订合作社章程、理事会成员职责和财务管理等各种制度。根据当地现状,该社农机作业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在本村实施机耕、育秧、机插、机收一条龙服务模式,日常管理由农户自行负责,一年两季按360元/亩收费。二是按耕、插、收分次收费,收费标准由双方协商,对家境贫困的农民、五保户、军烈属适当优惠;作业利润按股份进行分配。他们这种运作模式立即引起了农民的强烈反响,纷纷要求与合作社合作,当年就签订了583亩作业面积。为确保作业质量,让农户满意,合作社组织社员积极参加机插收割机操作培训班,提高了机插收割技术水平,还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农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邓小军告诉笔者:“自从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收入。每亩土地节约生产成本约300元,增产40公斤,每亩每年可增收130元左右。”合作社通过“一条龙”专业服务,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作业功效,让农民从农田中解放出来了。长青农机合作社为农民增产增收,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引起了反响和关注。2007年7月,全省农机“双抢”现场会在青树村召开,邓小军、郭小九多次获得“全省农机使用先进个人”“全省创业能手”等称号。今年,借着农机购置补贴的优惠政策,农机合作社再投资23万元购置农机,总动力达10万千瓦,为宁都规模最大,作业预计每年可获纯利7万元,投资回报达30%,实现了农民与合作社的“双赢”。 截至目前,合作社承包土地3000多亩,郭小九本人承包近100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全省种粮大户”。 拓展项目,全就业 通过土地流转后,土地集约化了,承包户有相当规模的土地就能做更大的产业。郭小九搭桥引路大力引进特色种植项目,2009年,引进厦门东海冷冻厂毛豆种植200多亩,投入资金100多万元;今年又引进瑞金赣甜西瓜专业合作社,种植无籽西瓜400多亩,投入资金360多万元;率先在全县引入马铃薯栽培,建立示范区,首期种植50亩;引进广东珠绣……通过一项项特色产业,盘活了土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扩大了就业岗位,使村里的富余劳动力能够从事第二、三产业。现在,村里的产业项目需劳动力1000多人,不但本村的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周边的村民也能到这里务工。他们的工作很灵活,农忙时在家忙自己的活,农闲时就去给种植基地打工。根据用工需求,长期工工资平均每月1100多元,临时工每天70元至80元。 笔者走进村子时,刚好遇到在家绣珠的张六秀。她说:“现在村里产业多,随便做点什么都能赚钱。有的人去承租田里打零工,我就在家做珠绣,每月也能多赚到300多块钱。”产业的转型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青树村村民不但实现100%就业,还为邻村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目前,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多元,较2005年增加了1000多元。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