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全力以赴抗旱魔保民生促春耕
时间:2010-04-20 13:53:56来源:作者:冯远
          安龙县木咱镇抗旱救灾纪实         旱!旱!旱!水!水!水!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铁血较量!        这是一曲感天动地的抗旱壮歌!        木咱镇被誉为安龙县“四大粮仓”之首,同时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全省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由于耕地较为集中连片,著名的山间盆地坝子“木咱万亩大坝”属省级基本农田保护区,也是州、县的水稻主产区。但自去年8月以来,辖区内以少雨、高温、干旱天气为主,木咱镇遭受着百年一遇干旱的威胁和考验。近日,记者驱车来到木咱镇,走进抗旱保苗一线主战场,那里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场“口粮保卫战”正在打响。        旱!不问苍天问科技        在镇长王思唱和副镇长雷乃良的陪同下,记者来到木咱坝子,看到木咱镇干部群众干劲十足,生产热情积极高涨。据王思唱介绍,镇内仅有的3个小水库蓄水严重不足,部分河道干涸,直接影响到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面对群众焦虑的目光,镇党委、政府立即成立抗旱救灾保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将全镇划分为3个工作片区,每片区由1名班子成员带队,从各单位抽调干部组建48人参与的10个工作组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在财力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6万元购买车辆实施运送生活用水。        木咱的优质大米以其良好的食味和上乘的品质赢得了市场认可,具有天然香味,蒸煮时满屋飘香,饭粒洁白光亮,清香可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去冬今春,该镇从干旱到大旱,再到特大干旱,旱灾以惊人的速度无情地肆虐起来。就如何保证大旱之年优质米的质量,从3月初以来,木咱镇党委、政府合理充分利用现有水源优势,采用旱育稀植技术育秧,并派出农业技术人员到村组及田间地块,现场培训农民群众,向农民传授旱秧苗床的平整、消毒、底肥配方、秧苗管理等水稻旱育秧技术及管理知识,目前已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截止4月中旬,已经育秧170多亩,已平整的旱秧苗床400至500亩,预计在4月下旬育完,育好的秧苗不仅完全可满足全镇8000多亩稻田所需秧苗,还可以供给周边邻镇。在应对旱情抓春耕生产上,木咱镇已在者跃,上木咱等10个村建立了10个水稻集中育苗点,在全县率先解决了无水育水稻秧苗的问题,保证雨季来临时能有秧移栽。        汗!自救寻水源人力可回天        “看到没有,这个水源在现在这种枯水季节的时候都有拇指这样粗的水流出来,在雨季应该能有碗口大小的水源,我们准备在这里修一个水池,把这股水积蓄起来,这样就可以供给新佳村枇杷组部分村民和周边19户群众的生活用水了。”新佳村村民石正钱对记者说。由于持续干旱,靠送水虽然解决了部分村民的饮水问题,但新佳村用水难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与其等政府送水,不如自力更生寻找水源。于是,新佳村村两委组织村民翻山越岭去寻找水源,此处水源正是村民石正钱经过艰难探寻在熊家崖发现的。在水源点处,记者看到村民们将水源点堵住,积极投工投劳开始凿石,希望尽快将蓄水池修建起来,蓄上水供村民们使用。        在鲁贡村阴井组,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摇井”的抽水器帮了村民的大忙。记者在阴井组一处水源点看到,村民们正积极凿石钻井取水。据组长项连科介绍,这处水源由于干旱,如今已经距地面很深了,目前的人力还不能钻成大口井出水,只能靠水管抽取,多亏有了“摇井”,村民们才能很快解决了用水问题。记者看到村民们所称的“摇井”,其实是一种手动抽水器,优点在于能将水管的一端深入地下水源点,在出水的一端连接由压气筒、进气管、阀门等组成的抽水设备。为了防止水的回流,出水管的连接处分别设有单向阀,单向阀内设有浮子,可以很方便地将水抽出,而且水还不会回流到井里。据了解,村民们通过这种方法取水,能满足该组26户村民饮水和80余头(匹)牲畜用水。        撼!不屈之歌军民同心抗旱魔        到过木咱镇牛角山村大山组的人都知道,牛角山大山组没有通组路,从大山组路口到把庆(木咱至停西公路)有4.5公里,全是崎岖山路,有3公里左右在悬崖峭壁上。历年来,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每年积极申报项目,协调资金希望能把通往大山组的路修通,但由于种种原因,路一直未能动工。连续的干旱造成大山组严重缺水,为了解决大山组群众饮水困难,镇政府组织送水车到山脚下,但是水虽然送到了山脚下,可是大山的群众还需要花1个半小时走4.5公里的山路才能将水背到家中,每户每天至少要有一个劳动力专门背水,来回近3个小时的山路让大山组村民把精力都花在背水上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生产。        面对百年一遇的旱灾,大山组村民不等不靠,自发组织修路,镇党委、镇政府也从有限的资金中划拨5万元用于解决修路所需的火工炸材费用。安龙县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王建波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一面组织县民兵应急分队、消防中队和县抗旱工作组及镇抗旱工作队120余人给大山组群众送去安全卫生的饮用水,一面积极协调到安龙抗旱救灾的成都军区驻滇部队帮助大山组群众送水修路。目前,该工程已动工20天,投工投劳2500个(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每天100个,部队投工投劳60个),道路修通近1公里路。        在送水修路中,涌现出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的人民子弟兵王李在送水回来的路上不小心从崎岖的山路摔了下来,头部撞伤,身体多处软组织损伤,当场昏迷。记者在州医院见到王李时,他头上带着脑病治疗仪,正在做营养脑细胞减轻脑组织水肿,促进脑功能恢复的理疗。虽然身在医院,但他还不忘问记者,大山组修路的进度。他说,真想快点康复,回到大山与战友、村民奋战在修路一线。4月7日一大早,王李和战友们就在大山组修路现场,大家你敲石,我抬石,一干就到了中午,原本到了该吃饭休息的时间,但一知道大山组村民缺水严重的情况后,官兵们当即决定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马上帮群众背水。背上50斤水,王李和战友们出发了,当把水送进去再走回来时,已经快到下午2点。在回来的山路上,王李作为党员突击队队长,走的是最艰险、靠崖边的山路,眼看快到达目的地,又累又饿又渴的他踩到山路边一块松动的石头,摔下4米多高的石坎,陷入了昏迷状态,部队卫生队立即对他进行急救后送到安龙县医院,经医生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右枕骨线性骨折,腰部、臀部、四肢多处软组织损伤。王李受伤后,安龙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周玉仁马上与州人民医院取得联系,当晚就将王李送往州医院治疗。王李的主治医生黄昌尧告诉记者,他目前的恢复情况很好,因为脑内有积液和软组织的损伤,因此正在进行相关治疗,初步估计需治疗半个月左右才能出院休养。在一旁陪伴王李住院的杨副连长介绍,王李是一名优秀的战士,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工作中,由于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还多次被装甲旅评为道德模范先进个人。(黄定洋 黄莹)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