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分析一下怎样综合防治马铃薯病虫害
时间:2010-09-27 16:47:16来源:作者:

                             

近几年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村的大力扶持和经济政策的优惠,马铃薯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随之而来的是马铃薯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的要求也应该提高到意识日程上。为了满足农民种植马铃薯的需要,现进行分析一下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新方法。

 

一、马铃薯几种主要虫害:

 

(1)、蚜虫——防治方法:可适时早播,避开蚜虫发生高峰期,田间挂银灰色膜避蚜,也可用黄油板粘蚜诱杀,蚜虫发生期用50%灭蚜威乳油或2.5%功夫乳油各1500倍液等低毒农药防治。在棚室内可用22%敌敌畏烟剂密闭熏烟防治。
    (2)
、茶黄螨——防治方法:温暖多湿条件利于茶黄螨发生,可选用15%哒螨酮30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3)
、地下害虫——防治方法: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其防治方法为:可在秋季和早春深耕土地,冻死部分成虫或幼虫。幼虫盛发期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拌细土撒于地面或播种时撒入播种沟内;或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水150250g,或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
    (4)
、马铃薯瓢虫——防治方法:主要捕杀成虫,处理幼虫残株,摘除卵块和药剂防治等。选择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50%细维因可湿粉500600倍液喷雾。
    (5)
、马铃薯块茎——蛾防治方法:①、防治马铃薯块茎蛾首先加强检疫尽量杜绝检疫对象侵入。②、侵入后的地区收获后的块茎不要在田间过夜,以防块茎蛾在块茎上产卵。③、焚烧田间植株茎秆和田间杂草,防止潜入的害虫继续存活。④、避免马铃薯与烟草邻作和间作,早期人工剔除有虫苗,摘除虫叶。⑤、入窖前彻底清洁窖库,并喷药除虫。按每11ml敌敌畏熏蒸,以便消灭成虫,挑选无虫薯入窖,并防止成虫飞入产卵。
   (6)
、马铃薯线虫等——防治措施:①、检疫。②、轮作:通常67年不种马铃薯,防治效果良好。③、选用抗病品种:据国外报道,种植抗病品种,每年可减少线虫群体量80%85%④、化学防治:许多杀线剂土壤处理能防治马铃薯胞囊线虫。熏蒸剂如13-二氯丙烯,D-D混剂;非熏蒸剂如草肟威、益舒宝等,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杀线剂毒性一般较强,对人畜有害,应注意污染问题,同时价格也高,因此,大面积应用时应注意经济效益。⑤、生物防治:可运用厚孢轮枝菌、线虫清等拌种。
  
7)、马铃薯甲虫成虫——防治方法:①、加强检疫,严防人为传入,一旦传入要及早铲除。②、与非寄主作物轮作,种植早熟品种,对控制该虫密度具明显作用。③、生物防治,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600倍液。④、发生初期喷洒杀虫畏、磷胺、甲萘威等杀虫剂,该虫对杀虫剂容易产生抗性,应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⑤、用真空吸虫器和丙烷火焰器等进行物理与机械防治,丙烷火焰器用来防治苗期越冬代成虫效果可达80%以上。

 

二、 几种真菌性病毒害的防治方法:

 

(1)、晚疫病:叶片、地上茎、地下块茎均能受害。叶片发病时,开始在叶尖和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的晕圈,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边缘生出一圈白色霉状物,在叶片背面尤其明显。地上茎和叶柄发病,产生稍凹陷的褐色条斑,潮湿时表面叶产生白色霉状物,发生严重时叶片萎蔫、卷缩、干枯下垂,最后全株变黑。块茎受害时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规则病斑,稍下陷,下层薯肉变为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防治方法:除选用抗病品种外,可对种薯进行药剂处理(也可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或72%普力克水剂各600倍液浸种 1015分钟)。合理密植,培厚土层,及时灌水,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品润干悬浮剂800倍液、25%凯润乳油3000倍液等,根据天气和发病情况,上述药剂交替使用,每710天,喷药一次,共喷23次,效果更佳。
    (2)
早疫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块茎。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直径34cm,有同心轮纹,边缘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600倍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1200倍波尔多液、53.8%可杀得200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等上述试剂与天达 2116混配交替使用,隔7101次,连续交替选择药剂防治23次,疗效明显。
   (3)
、马铃薯癌肿病:这种病是国际植物检疫对象,它是由真菌所引起的一种植物病害,具有防治困难、危害性大,可随种薯,牡畜粪便、流水传播的特点。
马铃薯癌肿病主要为害植株地下部分,薯块和匍匐茎上发生普遍。被害块茎的芽眼和匍匐茎,由于病菌刺激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大小不一、形状不定、粗糙突起的肿瘤,状如花椰菜。受害薯块表面常龟裂。癌瘤组织前期黄白色,露出土表部分变为绿色,后期变黑褐色。组织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味,有褐色黏液物。贮藏期间病薯仍能发展,甚至造成烂窖。病薯变黑,发出恶臭味;经长时间煮沸不易变软,难以食用。地上部受害,外观与健株差异不明显,但后期病株较健株高,保绿期限比健株长,分枝多,结浆果多。重病株的茎、叶、花均可受害而形成癌肿病变或畸形。                                                  
     
防治方法:1严格检疫,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严禁疫区种薯向外调运,病田上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也要严禁外移。2重病地不宜再种马铃薯,一般病地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改种非茄科作物。3加强栽培管理做到勤中耕,施用净粪,增施磷钾肥,及时挖除病株集中烧毁。.4必要时病地进行土壤消毒。及早施药防治难度不大、水源方便的田块于70%植株出苗至齐苗期, 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浇灌;在水源不便利的田块可于苗期、蕾期喷施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60L,有一定防治效果。

 

三、马铃薯几种细菌性病毒的防治方法:

 

(1)、环腐病:是检疫对象,有枯斑型和萎蔫型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的复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全株枯死。萎蔫型开始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最后植株倒伏枯死。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检疫,建无病种薯基地。播前选种,淘汰病薯,用600倍氟派酸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洒防治。
     (2)
、疮痂病: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型大斑块;后期中央少凹陷或凸起形成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但严重降低商品性状。该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从皮孔或伤口侵入。适于发病的温度为2530,中性或微碱性沙壤土发病重。因此,只要选用抗病品种如鲁引1号,在微酸性土壤种植,并增施硫酸钾型肥料,就可有效避免疮痂病的发生。
     (3)
、马铃薯病青枯病:马铃薯病青枯病主要侵染茎或薯块,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种薯染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变黑,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别于环腐病。
      
防治方法:清洁田园,施充分腐熟的肥料,降低田间湿度。选用抗病、表面光洁、无伤、无病的种薯。播种后用药土做覆盖土,或用浸种剂或用拌种剂处理种薯。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重病地不宜再种马铃薯,一般病地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改种非茄科作物。收获时选晴天、凉爽、无霜冻、无露水时收获,避免伤口。收获后放于凉处摊晒2~3天,防止暴晒、雨淋。充分用浸种剂处理后晾干再入窖,严防磕伤。

 

       由于马铃薯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越来越高,也使马铃薯的病毒随之升级,所以要不断防范新病毒的产生与蔓延,随时防治与管理。

 

 出处: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农科站

作者:李玉梅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