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纪事
夏 海
六一前,刚好是生产队里收获麦子、大豆的时节,也是桃子、李子成熟的季节,过节所需的资金就全从这上面做文章,而且还是极富创意的。水果现成,麦子可以做成油炸的“油巧果”,口味极香且很脆,类似现在的小麻花。过节前还有一个我们很期待的活动——拣麦穗。生产队里收割完的麦田里还遗留下一个个金黄的麦穗,需要我们这些小鬼去找回来,原来我们还这么能干呢!
经过一个下午的劳动,生产队长就会煞有介事地给每人发一颗糖,然后再拨一笔节日基金,用这笔钱去买一些糖果或糕点,节日的礼品就丰富多了,大人真是用心良苦啊。
那时父亲是生产队大队长,每年都会在过节前挑一担的豆子到学校,由老师们自己去炒。于是,接下来几天每人口袋都会沙沙响,到处是咯嘣咯嘣的嚼豆声。
最让我们念念不忘的是老师们的主意。前一天每人上交一个蛋,要生的,用铅笔在蛋壳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和班级,第二天统一煮熟之后再发下来。当班主任端着脸盆,走进教室,就着蛋上的名字一一喊着:大庆、小中、建明……我们这群小崽子早猴急上墙了。要知道,那时一般只有在生日时才能吃到一两个糖水蛋。
每次分东西时,总会在校门口堵一大堆人。有流着鼻涕的娃娃、有佝偻着身子的老人、也有怀抱小孩的妇女,都等着分一点给他们。有几个性急胆大的还会闯进学校里直接来讨要。倒并不是为了吃这几颗糖、几粒豆,而是大家都这么认为——学校里分的东西带给还没上学的孩子吃,将来读书一定会好,所以就都不觉得有什么好难为情的。我也曾好几次被父母催促着坐在学校大门的石门槛上,最后总能分到半盅炒豆子什么的。有一次,一位老师还在我头上摸了一下,冲着我笑,让我幼小的心灵开始对学校有了向往。就像泥土中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直到现在。
挥之不去的,是埋在每个人心底的那份童真,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编辑:陈超)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