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今天(2日)《新华每日电讯》聚焦食品安全。
《新华每日电讯》编辑张超:不久前沈阳市公安机关根据半个月的摸排暗访,捣毁了一家销售有毒有害水发制品的黑加工点,在这起案件的卷宗当中,记者发现了一名工人的“制假笔记”,其中记录了他一年两个月制假生涯的技术要领和心得体会。对此的《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新华视点:翻开一个年轻人的“制假笔记”。
根据这个“制假笔记”的介绍,这个黑加工点仅在2001年1月就销售了假茄参26000件,销售额30余万元,去掉成本,黑心老板仅在一种产品上的毛利就达到了10万元。而在这本“制假笔记”当中,除了发货技术要领和用料详单外,还有很多制假中积累的经验。虽然这位制假者只有初中学历,笔记上也是错字连篇,但是我们似乎仍然可以从他细致耐心的记录当中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记录,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吃到嘴里的东西还要经过如此复杂的深加工。
今天的《新华每日电讯》配发评论:抓食品安全应学学制假笔记的耐心细致。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制假制劣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加上生产和销售日益全球化以及信息的网络化、即时化,确实给食品安全监管增加了不少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正是因为如此,食品安全监管更应该针对新的情况、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创新管理,精细管理,精确打击,更需要学学上述制假者记录制假笔记时的那份耐心细致。
其实“制假笔记”让人寒心,更凸显了让消费者有效的了解食品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出台一本制真笔记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权威部门应该在第一时间采取更广泛更严格的抽样检测,利用更科学的仪器检测,注重接受公众、科研机构和媒体的恩监督,多头发力才能让人们真正实现吃得放心的根本需求。
一句话点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食品安全?
*延伸阅读
[笔记原文]
2011年1月煮茄参用料2900斤
1斤可当9斤卖
黑老板单月毛利10万元
“2011年1月1日,煮茄参60斤,2日200斤,3日90斤……27日100斤,31日150斤。”在张强“制假笔记”的背面,详细记录着他每天发制各种产品所用原料的数量。
2011年1月,仅茄参一项,他就用了原料2900斤。
张强说,20斤茄参加不到四两工业碱,经过煮、晾、泡等流程,两天时间就可以发制出180斤茄参送到市场上卖,也就是1斤茄参原料可以出9斤货。
据办案人员介绍,黑加工点1斤茄参原料的进货价70元,而由它发制出9斤“假茄参”的市场批发价格共计108元。
根据张强的“制假笔记”,2011年1月,黑加工点销售“假茄参”26000斤,销售额30余万元,去掉2900斤原料的成本价20万元,黑心老板仅茄参一种产品的毛利润就达到10万元。
据张强介绍,除了茄参是九倍的出货量外,百叶、黄喉的出货量大都在3倍多。一年多来,自己每天加工各种产品的成品量约1000斤,每天凌晨三四点钟,都会有专门的运货车将成品运到北大营海鲜市场出售。
[笔记原文]
货要白里透亮,货滑水不滑,水滑货不滑
“战胜恐惧有胆量”
制假技术“高标准严要求”
“货要白里透亮,要达到货滑水不滑、水滑货不滑,不能水货同滑,都滑了就是货有不好的可能。”张强的“制假笔记”中,对自己的产品有着较高的要求。
但在违法漂白食品的过程中,张强年轻的人生却被“毒百叶”染黑了。
在“制假笔记”的中段,记者看到“战胜恐惧有胆量”的字样。张强说,那时已经开始知道所做的工作是违法的,整日生活在恐惧中。
张强说,随着工作逐渐熟练,他通过各种渠道发现自己每天投入大量精力干的活儿竟是违法的生意。干还是不干,张强的内心一直在挣扎纠结,“我非常害怕,一度也有不能再干的想法。”张强说,他几次向老板提出辞职,但老板总说找到人再说。
而当老板将张强的薪水涨到2300元时,贪婪在和恐惧的较量中,又一次占了上风。
张强说:“看着老板不断地加薪,我的心又开始活动了,我从心里也在说服我自己,不就是加点添加剂,吃的时候用高温水烫一下也就没事了。况且干了这么长时间,也没有人管。”
薪水、无知、自甘堕落成为张强很难割舍制假黑暗人生的重要原因。
“手到易,心到难”,在“制假笔记”的一页,只空空地写了这六个字,特别显眼。
张强说,这是技术还不是很熟练时写的,当时特别想用心做好这件事。但现在看来,如果没走对路,越用心,犯的错越大。
[笔记原文]
今年3月起不卖茄参了
黑窝点两次搬家
利大成本高 严打损失重
在张强“制假笔记”的出货明细中,从2010年5月到2011年2月,每天都记录着茄参、百叶等所有产品的发货量,其中以茄参的记录最为详细。但从2011年3月开始,就只剩下百叶和黄喉,茄参消失了。
张强说,茄参利大,但成本也高,一旦被抓损失会很大。沈阳从三月份开始打得严了,所以老板放弃了茄参业务。
据制假犯罪嫌疑人介绍,在过去不到两年时间里,老板先后两次搬家,厂房地点从北大营海鲜市场对面,先搬到十多分钟车程的朱尔屯,最后又搬到了几十公里外的兴隆台镇。
张强说:“因为抓得严了,所以越跑越远。”
尽管黑加工点老板狡兔三窟,但在搬到沈北新区兴隆台镇的第四天,他的第三个窝点就被公安机关端掉了。
(编辑:陈超)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