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一价”政策已经施行一个月,效果并不理想。开发商与中介跟物价部门玩起了“躲猫猫”,阳奉阴违,偷梁换柱,使政府监管部门苦心思量的调控政策难于落到实处。甚至有人迫不及待地宣布:“一房一价”政策注定无法落地,被架空已成必然。
出台“一房一价”政策的初衷,是要构建一个公开透明、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从而让房价逐渐回归理性。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这项政策确实有空子可钻。如果开发商、中介为了保存利润,虚报高价,留出上涨空间,硬是坐地起价,那这个标价便会失去调控价值。一套市场价为150万元的商品房,标价却超过200万元,没有达到降低房价的目的。同时,楼市并未因此而更加公开透明,只会变得更加混乱、扑朔迷离,购房者在一堆真假莫辨的信息中更是找不着北。这时候,政府就应加强行政干预。管理房地产市场的行政之手应在此特定时期有所作为,积极介入商品房定价环节。尽快出台“一房一价”实施细则,将备案价格与房价控制目标挂钩,每个楼盘的价格都有所参照。
同时,执法之手也应果断出击。地市物价部门是“一房一价”的执行者,他们能否很好地监督政策的落实,引人关注。日前,国家发改委表示,商品房未明码标价罚5000元,被网友笑称“顶多算罚酒一杯”,几乎没有惩戒作用。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物价部门监管缺位,放任中介和开发商在价目上变来变去,那“一房一价”就没有胜算。
其实早在1998年到2003年,楼盘销售其实已经是明码标价。随着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开发商才耍起了滑头。我们需要的,就是回到原点,厘清纷乱,还给购房者一个透明清晰的楼市。
楼市调控是世界性难题,波折在所难免。只要有关部门不放弃监管,就会有成功的希望。“一房一价”政策试行仅仅一个月,请再给一点信心和耐心。(余济水)
(编辑:陈超)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