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唐河县安置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纪实:大爱无声
时间:2011-06-07 09:18:04来源:中国三农市场网作者:王玉



这个“乡村都市”就是移民新村!5月31日,记者站在唐河县古城乡文坑移民新村的村中花园里,惊奇地打量着这个“移民之家”:一排排新式别墅炫彩亮相,一条条村中大道宽敞洁净,一处处公共绿地生机盎然,再加上设施完善的文化大院、新建的标准化学校和卫生室,浓浓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6月7日,这里将迎来第二批搬迁中首批358户1417位移民。“土地好于当地村民,房子好于当地村民,条件优于当地村民,关爱多于当地村民,唐河人把我们当亲人,我们搬过来好日子就开头了,一定会安下心来和大伙儿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移民代表王文华眉开眼笑地对记者说。

一个移民新村就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工程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责任就是一种至亲至情的关爱。县委书记和学民说:“我们集多方之智、倾全县之力、尽满腔挚情推进移民工程,就是为了让移民群众满意,让移民亲人安居!”

县委书记的牵挂:移民迁安就是“一号工程”

唐河是河南10个移民试点县之一,也是全省移民安置总量第二大县,计划至2011年整村安置丹江口库区移民近2万人,其中试点规划安置797人,第一批规划安置9369人,第二批规划安置9046人,共涉及13个乡镇18个安置点。这对于原本人多地少的唐河来说,工作难度和强度不言而喻。

对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庄重承诺。身为移民安置大县第一负责人的县委书记和学民接到任务的那天一夜未眠,他深知,移民迁安是一副如山般沉重的担子,它一头挑着国家行动,一头挑着百姓利益,这副担子就是咬紧牙关、磨破肩膀也要担起来!

从漯河市舞阳县交流到唐河县任职后,和学民在情感上也把自己当成了一名移民。这种经历,让他对移民故土难离的心情和复杂感情感同身受。这也让他在做移民工作时,不仅有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更饱含着对移民的挚爱亲情。

于是,在全县第一次研究移民安置的常委会议上,和学民明确提出,要把移民工作作为全县头号“政治任务”和“一票否决”工程,全党动员、全民参与、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对涉及移民的重大事宜优先安排、优先办理、优先解决,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整体工作在全市、全省一路领先,确保迁安工程让每一位移民群众放心安心。

伴随着这项决策的出台,唐河县把优中选优选拔出的干部全部集中到移民战场,成立了由和学民任政委、主管副书记任指挥长、有关县领导任副指挥长和副政委,60多个县直单位一把手任成员的移民工作指挥部,并抽调了大批优秀干部专职服务移民迁安工作。

“为严格落实‘三靠近’原则,县里规定,把安置点选择在距集镇1公里以内或距主干道500米以内的乡镇予以10万元奖励,增加给一个调地村最终保证移民生产土地集中连片的乡镇予以3万元奖励。这一项,县财政就配套400多万元,保证了18个安置点,7个靠近集镇,11个靠近主干道。”分管移民的县委副书记、县移民指挥部指挥长秦性奇说。

移民工作有“天下第一难”之称。2万移民心态复杂、构成复杂、地域复杂、情况复杂……2万移民2万颗心,有上万种想法。要想让移民群众都满意,谈何容易?为此,县委书记和学民挤出时间带领县四大班子领导经常深入施工一线,关注进度,督察质量,指导移民新村建设,并即时召开移民新村建设专题会议,协调解决移民新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一场场攻坚战就在和学民的精心调度下拉开了序幕。

东王集乡鱼关移民新村试点建设是移民迁安战役的第一仗。

2009年3月,鱼关移民新村开工建设。由于主要施工期在5~7月份,不但高温酷暑,又正值雨季,到处都是令人难以忍受的闷热潮湿。那段日子,百余亩的建设工地内,施工和管理人员1000多人、大小工程车辆近400台、物料无数,这里堵车了,那里水电不通了,物料跟不上了,施工队之间存在冲突了……这些都要找政府协调解决,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领导重视是迁安工程的最大动力。为了不耽误工期,县委书记和学民身先士卒,带领县四大班子领导和移民乡镇领导干部坚守在施工现场。县委书记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和学民仍然是移民工地的常客。全省首批移民试点建设期间,工作难度大、压力大,和学民经常在一线坚守,饿了就在工地的大伙上吃碗面条,夜晚,他和工人们一起连夜坚守,一有空他就开始逐户查询,督促施工进度,努力解决现场问题。一个多月下来,他瘦了、黑了,但看着拔地而起的新房,他由衷地笑了。

移民利益大于一切,这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移民利益,这是和学民的一贯观点。试点和第一批建房,迁出乡镇领导与唐河对接时,真心实意帮移民压低价格,当时移民一个平方米才出510元左右。但对建筑企业而言,看钱建房,钱不到位,房子自然存在质量问题。所以,在第二批对接过程中,带着经验和教训,和学民带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们40多次深入迁出乡镇,本着“物实价廉”原则,苦口婆心说服乡镇领导,大家一条心,然后再帮移民算好账,让他们心甘情愿拿出适当价格,建好住房。就这样,顶风冒雨、马不停蹄跑了3个多月,最终移民乡亲答应建房款每平方米出近600元,比试点和第一批高出100元。虽然晚开工3个月,但有了相对充足的资金,房子质量和进度都有了保障。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移民迁安的土地调整牵涉到本地农民和迁安群众的双层利益,无论是把土地从本地群众手里调剂出来,还是把土地分到移民群众手里,都是十分棘手的“两难”问题。淅川县滔河乡双庙村安置在昝岗乡。全乡近13万亩耕地,仅有岗柳、黄庄两个村1.2万亩耕地处于虎山灌区腹地,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移民代表一下就看中了其中的一片稻田地。但这两个村原来就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大部分农户怎么说都不愿调出这平坦的旱涝保收田。为此,有一个村支书还撂挑子不干了。得知这一情况后,和学民带领分管县领导和乡干部一起先后10多次到村支书家、群众家里耐心做工作,和村里干部群众喝感情酒、说贴心话,靠一片真诚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县委书记的行动就是无言的感召,激励着广大干群在移民迁安过程中冲锋在一线,战斗在一线,不怕工作艰辛,不计个人得失,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攻坚战,使唐河的移民迁安工作始终站在全省前沿。 编辑:李晓波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