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密集发行,渠道异常拥挤,得到银行大力支持和投资者认可便成为基金公司发行新产品时的期望。因此,基金公司通过与银行渠道交流,了解终端客户的风险偏好,据此开发新产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出现了部分较为成功的案例。但分析人士提醒,这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渠道作用提升
基金审批通道打开后,基金发行对渠道的争夺日益激烈。产品的增多,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投资者的注意力。这些变化意味着,基金产品发行比以往更加需要得到银行的支持,产品的设计更需要体现投资者的需求。
深圳一家中小基金公司的高管介绍,为了适应上述变化,目前基金公司在产品开发时更加注重与银行交流。以往,基金公司可能更多是从自身的发展思路和依据对市场的判断来开发产品,然后寻找代销行。但现在,基金公司打算设计新产品时,会率先与银行沟通,达成共识后才正式开发产品。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据其了解,现在部分基金公司可能会同时设计出几款产品,然后与银行沟通,银行预计哪种产品在哪个时间段更适合多数投资者的需求,会给基金公司提出发行产品类型和时间上的建议,基金公司再参考这些建议决定产品申报的先后。这样,基金发行更能得到银行的大力配合。
资料显示,2010年6月,国联安推出公募基金业首只针对重点渠道量身定制的基金产品——国联安信心增益债券基金,首募高于同期发行的基金。国联安高管曾表示,在产品设计之初,国联安就与中信银行总行、分支行相关人员和部分客户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银行客户对固定收益类产品比较偏爱。所以,与托管行的战略合作是该基金渠道突围的关键。
风险不可忽视
事实上,不止是国联安,还有一些基金公司也已通过开发具有“渠道定制”特点的产品,获得了发行上的成功。据了解,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通过与渠道交流,参考渠道的建议设计并择时发行了一只债券基金,今年上半年首募超30亿,在同期发行的基金中,募集规模居前。
不过,有基金分析师认为,“渠道定制”模式有其不可忽视的风险。对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和发行时点的选择往往决定产品是否能得到客户认可,但目前并没有看到银行渠道进行大规模科学、细致的客户调查,难以保证银行对客户需求判断的准确度;银行对发行时点的建议也未必合理,因为从产品申报到发行,往往间隔3到6个月的时间,市场变化可能会改变投资者的喜好。另外,迎合投资者一段时间内的需求发行某种产品,一旦市场变化,可能会伤害投资者,并最终影响投资者对该产品长期持有的信心。
“比如,今年上半年债券分级基金很受欢迎,特别是其中的A类份额,因为加息的原因,给出了较高的收益率约定。如果银行因为客户对A类份额的喜爱,要求基金公司都发行类似的产品,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并非所有基金公司都能在产品设计上尽可能合理。不合理的设计,会使产品蕴含过高的风险,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大伤害。”这位分析师说。
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则指出,基金公司加强与渠道的交流,了解终端客户的想法是必要的,但设计和发行产品应该更多从基金公司完善产品线的角度来考虑,而不应着眼于迎合短期市场的需求。毕竟,客户需求是多样的,基金只是一种资产配置的工具,基金公司的责任是提供各种产品供投资者选择。 记者 方红群
(编辑:陈超)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