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宁都县梅江镇退休机关干部老郑(郑文峰)的种粮情结
时间:2011-12-01 11:29:15来源:作者:冯远
     退休后,郑文峰原本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却选择了洗脚下田。通过科学耕种,老郑不仅获得了丰厚的收入,而且带动越来越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投身到粮食事业,这一切都源于——老郑的种粮情结。宁都县梅江镇退休机关干部老郑(郑文峰)的种粮情结郑文峰(左)在田里察看水稻生长情况。    金色秋季,稻菽飘香。在收获的季节,记者走进“赣南粮仓”宁都,稻谷清香带着泥土的气息直扑脸上,沁人心脾。走在田埂上的老郑眉开眼笑:“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退休开始种田    老郑全名郑文峰,曾是江西省宁都县梅江镇一名正儿八经的机关干部。老郑,是他退休后村民们送给他的雅号。    时间回溯到1997年3月。“郑文峰退休后要种田了。”一条消息像风一样迅速刮遍了梅江镇黄贯村,在村里引起了巨大反响。“不愁吃不愁穿,放着清闲日子不过,干吗非要找苦受!”“泥腿子好不容易洗脚上岸,现在又回来抠泥巴,是不是脑子糊涂了?”“种田又苦又累,赚不到几个钱,大家都外出务工,他一个老人家种田图的是什么?”……    面对亲人的埋怨、邻居的不解、村民的讽刺,郑文峰自有说法。“我自小就饱一餐、饿一餐,缺粮吃的苦头刻骨铭心。粮食安全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发展大局,粮食生产更加不能放松。”退休后回到村里,看到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撂荒的耕地越来越多,郑文峰连续几个晚上睡不好。    一番思索后,郑文峰决定开始种田。这年,他种植了3亩高产水稻“外引七号”,运用了水稻“三节”(节肥、节药、节水)和“测土配方施肥”等粮食生产新技术。为打响第一炮,他起早贪黑,早晚都待在田里。一年下来,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等开支,一亩地赚了400元。    “老郑是干部,有文化、懂技术,种田也赚钱,和我们不一样。”村民们开始跟着郑文峰科学种田,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打药,都要来问问他。时间一长,大伙都亲切地叫他老郑。    科学种田有奔头,村民种粮积极性大增。全村种植水稻面积由600亩猛增至900亩。    驾着农机种田    2003年,郑文峰第一次承包300亩耕地。到了双抢季节,郑文峰傻了眼:请不到足够的劳力。无奈,这年,他只收割了一茬稻。    怎么办?只有购买农业机械,才能大规模种田。    郑文峰到县城一问,农机高昂的价格让他直摇头。    2005年,春风吹进了黄贯村:宁都被列为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重点县,国家出台了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郑文峰抓住机遇,成为全县购买收割机的第一人,接下来他又购买了耕整机、插秧机,在全县第一个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一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郑文峰轻轻松松地站在田埂上当起了“监工”,开心地享受着机械化生产带来的便利,悠闲地品尝着丰收的喜悦。    郑文峰扳着手指算了一笔账:机收后,不仅一亩减少粮食抛洒30公斤左右,而且节约雇请人工耕、插、收割成本至少500元以上。忙活完自己的田以后,还可以为村民们提供机收服务,每亩农田机插、机收一条龙服务收费260元,一年能额外挣5万元。    看到农机有这么大的魔力,村民们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大增。随着农机数量的不断增多,在梅江镇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郑文峰牵头成立了全县第一家农机合作社——丰收农机合作社,实现了统一调度、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机具保养的农机“三统一”。    “近年来,国家对种粮扶持政策多,农民种粮收益一年比一年好。机耕、机收业务也一年比一年忙了。” 郑文峰说。    带领孙子种田    粮食事业的希望在哪里?郑文峰认为,只有留住农民,尤其是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农民。    “现在种田,要讲科学,要实现机械化,但年纪大了,很多东西学起来力不从心。科学种田,得靠那些有文化的年轻人。”    2007年,郑文峰的孙子郑明明从宁都县职业学校毕业。郑明明学的是机械修理专业,学校是校企合作办班,人在培训班,名单已上岗。正当郑明明要去广东一家机械厂上班时,老郑却让他留下来一起种田,郑明明不愿意。最后,双方互相妥协:在家种田一年,期满自由选择。    就这样,郑明明开始了种田之路。对于农机,郑明明是越开越熟,越学越精。农机都是从外地购买的,机器的零配件,在本地也很难买到合适的。郑明明是个有心人,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琢磨着如何能够给机器换上县里可以买到的零件,甚至自己动手做零件。现在,村民们需要维修农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郑明明,合作社里大半农机都经过了他的改造。为了使喷农药的速度更快,郑明明从连通管上受到启发,发明了直管农药喷雾器。这个喷雾器只要两个人抬着,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喷好一亩地的药水。这项发明在村里很快就推广了,很受欢迎。村民们见到郑明明,都竖着拇指夸。    一年期满的时候,郑明明面对自由选择,一改初衷选择继续种田。郑明明说:“在家里,用农机干活不累,又能赚钱,农闲时照样可以去外面旅游。更重要的是,我学的东西在村里能顶上大用处,从村里叔叔伯伯的称赞声和收获的劳动果实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郑文峰的默默影响下,已有一批年轻人像郑明明一样,跃跃欲试投身粮食生产事业。(廖海峰 曾嵘峰 记者谢若闲 文/图)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