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争创一等工作 赣州全力推进“一极四区”建设纪实
时间:2012-01-07 10:50:16来源:作者:冯远
 弘扬苏区精神 争创一等工作——赣州全力推进“一极四区”建设纪实    山高路远坑深河宽,历史曾经选择赣州,使赣州成为红色的热土,无数革命先辈在这里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人心思进向未来,只争朝夕奔蓝图。如今,聚齐心、汇聚智、铆足劲的赣州各地干部群众,承载着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伟大事业梦想,以苏区精神塑魂,围绕省委对赣州发展提出的“一极四区”(即打造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特色产业的聚集区、绿色发展的先行区、和谐发展的示范区、作风建设的模范区)建设目标,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主动融入推进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推动“中央苏区振兴计划”,以鲲鹏展翅的豪情,争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争创一等工作  赣州全力推进“一极四区”建设纪实    近日,身穿客家服装的姑娘在安远县车头镇独立岽万亩果业基地采摘脐橙。安远是全国无公害脐橙生产和出口示范基地县,近年来对脐橙产业实施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目前脐橙种植面积达32万亩,产量35万吨,产值达16亿元以上。脐橙产业已成为该县重要的富民产业。(黄崇发  特约记者赖世春  摄)    发挥区位优势  打造全省发展重要增长极    区位优势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是当今区域竞争的重要砝码。赣州自古具有“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区位优势。在当今经济发展格局中,赣州位居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重要位置,地处我省对接粤闽的前沿阵地。赣州是江西最大的设区市,拥有全省1/4土地面积、1/5人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是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抓住了机遇,往往能成为发展的领跑者;错失了机遇,则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赣州在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中,牢牢抓住了区位优势这一要素,积极抢占发展先机。未来五年,赣州将加强与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和长株潭经济区的对接互动,发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着力建设昌吉赣客专并争取延伸至深圳,加快鹰瑞梅、赣韶铁路建设,推进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建设城际快速通道和城市连接线,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改造升级国省道和县乡公路;抓好黄金机场扩建和航线加密,建设支线航空枢纽,打造四省边际区域乃至我国东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目前,赣州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方式齐全,海关、国检、商务、外汇管理等涉外机构健全,是内陆唯一设有两个海关和国检的设区市,成为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    赣州注重加强城市与区域的经济联系,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和分工体系。以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为核心,优化“一核两廊三圈”空间布局,着力推动特大型中心城市和瑞金、龙南都市区建设,支持信丰、兴国、于都、宁都等卫星城市建设,提升赣南城市群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有序推进特大型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促进赣县、南康、上犹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实行快速交通联接、生态屏障隔离、功能合理分工、组团联动发展,力争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全市形成6个城区人口20万至50万、5个城区人口10万至20万的中小城市。目前,赣州中心城区正向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迈进。    路通四海,满盘皆活。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了赣州招商引资闪亮的“名片”。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成效明显。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6家、合同外资6.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39亿美元、同比增长12.79%。其中,现汇进资1.36亿美元,现汇比重21.22%。全市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113个,合同引资229.02亿元,实际进资218.38亿元,同比增长35.94%。其中,超亿元项目46个,超亿元项目实际进资103.76亿元,同比增长56.54%。    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产业的聚集区    幸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对后发展、欠发达的赣州来说,没有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赣州全方位提升幸福指数,首先是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的聚集区,让产业筋强骨壮。目前,赣州正按照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力争未来五年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翻番,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为人民幸福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产业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支撑。赣州自然资源丰富,尤其矿产资源丰富,有“稀土王国”“世界钨都”之美誉。赣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稀土、钨交易中心和集散中心,积极推动矿产资源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承接产业品牌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培育稀土和钨及其应用、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10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食品工业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氟盐化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    目前,“稀土王国”展现王者之气,赣州已由资源基地迅速跃升为全国稀土原矿及冶炼加工产品主产区、集散地,形成了采、选、冶、加到应用产品一条龙的产业格局,离子型稀土矿生产能力和分离能力约占全国同类型产品一半以上,发展目标直指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产业基地;全国三分之二的钨精矿在赣州加工,赣州已成为全国钨矿及钨冶炼产品的主产区和集散地。赣州正全力打造世界知名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产业基地,开启“世界钨都”的世界梦。    结合市情,依托区位优势,赣州正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五年内力争金融业占gdp比重提高到5%以上;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形成以赣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四省八市的“三小时物流服务圈”;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培育精品线路和旅游品牌,建设著名旅游目的地和粤闽、港澳台地区的休闲养生后花园。    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赣州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脐橙、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等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业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目前,赣州建立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余个,创建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超百个,培育农业知名品牌100多个。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44.94亿元,同比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1.16亿元,同比增长14.8%。    发挥生态优势  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    近年来,全省在实现经济发展进位赶超的同时坚持绿色崛起,而赣州就是江西绿色崛起的璀璨明珠,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融合。脐橙产业,就是赣州做活生态“文章”,实现绿色发展的生动一笔。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现在正值这个季节,走进世界橙乡——赣州,漫山遍野橙黄叶绿,硕果累累,橙香扑鼻,形成了一道赣州独有的亮丽生态景观。    赣州山川秀美,生态优越,是中国南方18个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到76%。赣南脐橙生长在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日照长、积温高、温差大的独特气候,群山环抱的盆地丘陵地貌,富含有机物质和各种矿物质的红色土壤,孕育了它色泽光亮、果品均匀、香甜脆爽、汁多味美的独特品质。目前,赣州的脐橙面积186万亩,今年产量将达到140万吨,已经成为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三、全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    脐橙的世界,世界的脐橙。赣南脐橙不仅走进了国内所有省会城市市场,摆上了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货架,并且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以脐橙为主的果业总产值达70亿元,让全市20多万户60多万果农脱贫致富,解决了近20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赣州最重要的富民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赣州绿色发展特色之路。目前,赣南脐橙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中华名果”等称号。列入国家11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中国知名的鲜食水果品牌。    未来五年,赣州将致力建设赣南脐橙产业科技示范园,加快中国(赣南)脐橙研究院、国家级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发展脐橙精深加工,力争五年内脐橙产业产值翻番,成为品质世界最优、产业规模世界最大、产业综合竞争力世界最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富民强市产业,让赣南脐橙成为赣州的亮丽名片,让橙色成为赣州的亮丽色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赣州经济发展的聚宝盆。目前,赣州大力推进生态资本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粤港澳优质商品猪供应、南国特色花卉苗木、精品蔬菜、高产油茶等生产加工基地,加速生态优势转化,促进发展模式向低碳、绿色、集约发展转变,推动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着力打造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    顺应群众新期待  打造和谐发展示范区    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新目标,富裕是物质上的幸福,和谐是人文上的幸福,秀美是生态上的幸福,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让人民更幸福。    去年年底,赣州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史文清的倡导下,全面展开了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建设。最终落脚点是建设幸福赣州,与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是一脉相承的。    一个地方的gdp上去了,并不等于这个地方老百姓生活就幸福了,关键要看发展的成果能不能让老百姓共享。    赣州大力弘扬一心为民的苏区精神,顺应群众新期待,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和谐发展示范区。赣州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被列为全国试点城市,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总量连续五年排名全国地级市首位。今年初,赣州提出在完成省定民生工程任务的基础上,投入200亿元资金,集中力量办好涉及群众利益的100件实事。赣州正借鉴广东等发达地区的做法,编制《民生幸福指数及考评办法》,努力形成长效机制来推进幸福赣州建设。目前,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为8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等100件实事大部分已经提前完成。    未来五年,赣州将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力争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着力实施“学有所教”“业有所就” “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困有所济”“民有所乐”“老有所养”八大民生工程,全市的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升到58%以上,五年累计突破1300亿元,真正把gdp增长的实惠“装进”百姓口袋,把财政增长的“蛋糕”更多地切给老百姓。    安全感是衡量百姓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数。我市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连续12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连续7年公众安全感群众满意度测评排名全省前列。     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  打造作风建设模范区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是一首讴歌苏区干部传遍神州的兴国山歌。    赣州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这里曾经创造了苏区时期的“第一等工作”。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瑞金进行慰问演出,小品《新苏区干部好作风》就反映了新时期的赣州干部,继续发扬“创造第一等工作”的优良作风,深入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即“三送”)活动,打造作风建设的模范区,共建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生动实践。    2010年12月开始,赣州2万多名干部下基层开展“三送”活动。在“三送”活动中,全市下派干部与当地群众“结对帮扶”,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党委、政府的政策送到群众心中,把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送到群众手中,把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解决在家门口,形成干群互动互促的新格局。“三送”活动开展以来,各工作组和下派干部累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9万多件,为群众、企业解决实际困难10万多件,协调处理各种矛盾纠纷3万多件,一些多年积累的信访“骨头案”“钉子案”得到化解,同时培育壮大了一批农业产业。    赣州把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活动与全省发展提升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明察暗访、专项督察、新闻媒体参与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掌握了干部作风方面的5大类问题21种表现,制作成警示教育片进行曝光。建立了网上监察系统,对窗口服务部门的服务态度、办事效率、工作作风等实时监测。按照“有诉必理、有理必果、有果必复”的原则,坚决查处和纠正一批干部作风“庸懒散”的行为。活动开展以来,各级机关干部的会风会纪、在岗在位、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等情况明显好转,服务意识实现了“三个明显转变”,即从热情服务向优质高效服务转变、从坐等服务向主动上门服务转变、从单项服务向全过程全方位服务转变。    赣州中心城区把开展“治脏、治乱、治堵”(即“三治”)活动,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结合起来,实施了十大任务为城市“洗脸”、十大任务为城市“理序”、十大任务为城市“活血”,打好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公共秩序整治、交通秩序整治三场攻坚战。在中心城区“三治”活动中,赣州特别强调机关干部带头做表率。对单位公车、单位干部职工私车和摩托车闯红灯、乱停乱放等行为,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并与本单位年度奖励工资挂钩、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从而带动广大市民积极支持和参与到“治脏、治乱、治堵”活动中来,使中心城区城市品位有了明显提升,市民出行更方便了。    目前,赣州大力弘扬苏区精神,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全力打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记者任继众)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